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人们习惯于把“古典文献学”等于同“文献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文献很早产生,可是文献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古时有关文献学研究的工作被模糊地统称为校雠(chou)。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则被称为校雠学家。教材把目录、版本、校勘三点视为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文献整理的方法不止此三点。4.古典文献学的知识系统形体方法历史理论载体体裁体例体式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标点、注译、检索先秦(起源)汉(奠基)魏晋至隋(变迁)唐五代(发展)宋(兴盛)元明(中衰)清(恢复鼎盛)近当代(总结发展)校雠学理论目录学理论……•目录、版本、校勘,见教材页5-6下面重点谈谈古书的体例、体式……古书的体例(涉及作者、书名、序跋、目录、正文、成书方式等)①先秦文献都不题作者姓氏,流传后世的古书,凡有题署作者,都是后人所增。著述不自题作者姓氏的情况,直到秦汉还是如此。②古人著书作文,原本皆不题书名、篇名古书多单篇别行,其初仅有篇名(即小题),并无书名(即大题)【如《史记》卷63:“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事五千言。”“(韩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古书的体式例如,古书有“纪事”体式,大都以人为纲,把同一时代文学家的生平行实,尤其是关于具体文学创作的本事轶闻,乃至作家、作品的品评研究资料,汇集一起,以人系作品,以作品系事。三、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古典文献,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记载多是占卜之事,又称“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直到1991年,出土约10至15万片,记事年代从盘庚到纣王末期1.甲骨及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最初被作为中药药材龙骨,清光绪25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最先辨认出甲骨文字。并开始四处搜求。刘鹗《铁云藏龟》(1903,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专著)2.甲骨四堂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上虞罗振玉的甲骨学贡献(1)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1906年起,罗氏自行搜集甲骨,后派专人到安阳采掘,共得三万多片)《殷虚书契前编》(1912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殷虚书契续编》(1933年)(2)考释出大量的单字。《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年,300单字)《殷虚书契考释》(1914年,500单字)(3)率先正确地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4)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殷虚书契考释》将卜辞内容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类,大体弄清了卜辞的基本内容。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献,也叫“钟鼎文”。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金文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2.周宣王《毛公鼎》金文文献最具有代表性。共32行,497字,是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3.最早的石刻文献•秦以后,石刻普遍代金刻。•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即在十块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因又称为“猎碣”或“石鼓文”。【如:“我車旣工,我馬旣同。我車既好,我馬既騊。”】4.其他重要的石刻文献(1)历代石经Ⅰ.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经大学者蔡邕倡议,在京师太学门外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镌刻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为后儒晚学校正儒家经典之用。刻成之后,观睹、摹写者,日有千乘,对儒家经典传播文本的统一和当时文字的规范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原碑已毁,北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近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存八千余字。Ⅱ.三体石经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以三体(古文、小篆、隶书)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与“熹平石经”并立于洛阳南郊太学。清光绪二十年,山东黄县丁氏始得残石于洛阳太学旧址,存十一行,嗣后陆续有所出土。Ⅲ.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四年(830)至开成二年(837),艾居晦、陈玠等人以楷书刊刻儒家十二经于石碑上,是为“开成石经”。中国清以前的石经中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原碑立于长安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Ⅳ.乾隆石经清代书法家蒋衡鉴于开成石经缺陷,于清雍乾年间(1726-1737)以正楷重新校写“十三经”八十余万言,装璜成三百册,五十函。乾隆帝组织镌刻,189块,加上御制文碑1块,共190块,于五十九年(1794)刻成,立于北京国子监。三、竹木1.竹简、木简、木牍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木牍:较宽的木片;竹简、木简、木牍合称简牍,是商周至汉晋的文献载体。《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自然生长的竹子,在成为书写材料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杀青”,见教材页16)简有固定长度(见教材页16)木牍晚于竹简,且多见于西北地区。汉代起,标准长度为一尺。历史上重要竹木文献实例:2.汲冢竹书(1)汲冢竹书的发现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fōu)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页47)这是战国竹简大批出土的一次详细记录。有《纪年》、《周易》、《穆天子传》、《周书》等,至今唯传《穆天子传》。(2)《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纪年》十三篇为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3)《竹书纪年》的“今本”与“古本”•《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中晚唐时期《竹书纪年》传抄本逐渐散佚。南宋初重新出现﹐称为“今本”。•清嘉庆年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3.居延汉简(额济纳河流域)•居延即史书中所载“瀚海”、“流沙”之地。•1930、1972-76两度发现,共3万多枚汉代简牍,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居延汉简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各个方面,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4.银雀山汉简(山东临沂)•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武帝初墓葬。•一号汉墓4942枚。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稻》、《蔚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墨子》等先秦古籍。(1)有关《孙膑兵法》的历史疑案《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同时出土,彻底解决了悬而未决的关于孙膑、孙武及《孙膑兵法》、《孙子兵法》的诸多疑案。(2)矫正了《史记》马陵之战“杀庞涓”的记载•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擒庞涓》一篇记载:孙膑献计,假装“不识事”,从齐城、高唐二路攻打魏军,结果齐军大败。孙膑献计派遣轻战车到魏都大梁的郊外,让极少的士卒分散跟随在战车之后,显出一副兵少将寡的样子……孙膑故意施计,追击到桂陵,生擒庞涓……5.睡虎地秦简(湖北云梦)•1975年在1号墓发现1155枚,法律文书,详尽记载了秦代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秦代律法的全貌,是研究秦代法律、历史、文化的宝库,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考古价值,并与秦始皇兵马俑一起列入建国5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6.郭店楚简(湖北荆门)•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现劫馀竹简804枚,存13000馀字,全部是学术著作。•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儒家著作11种14篇:《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各1篇,《语丛》4篇。7.上博藏竹简•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香港抢救回1200余枚战国楚简,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这批楚简共35000余字,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有近百种古籍,其中除少数有传世本外,多数是佚书。8.走马楼竹简(湖南长沙)•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街一古井,出土超过15万枚三国吴简,超过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2003年,在走马楼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万枚汉简,为汉代实用文书。9.里耶秦简(湖南)•2002年,湘西里耶古镇出土2万余枚,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10.郴州汉简、晋简(湖南郴州)•2003年12月,湖南郴州市发现十口古井,从中发现300多枚汉简(东汉末期)。•2004年2月,在同一地区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7捆700余枚晋简。简牍上“太安二年”(西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字样清晰可见。内容为官府文书,将对研究中国西晋历史和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思考并讨论•出土简牍的下限年代是什么时候?这说明竹木作为文献载体的主流形式到什么时候大致已经结束?•简牍作为文献载体有何不足?四、缣帛•缣帛,即丝织品,光洁细薄的丝绢。1.战国秦汉时,缣帛使用相当普遍•《韩非子》:“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史记•孝文本紀》:“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2.子弹库战国帛书(湖南长沙)•1942年出土,900多字,记载流行于楚国的神话传说,反映战国南方人民的思想信仰。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3.马王堆西汉帛书•1972-74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约20多种12万字。有大量书籍,如《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周易》及卷后佚书、以及医学、天文、星占、地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