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研究结题报告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由于对心理辅导和德育关系的有很多认识误区,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难,心理辅导的质量不高,不是出现错误,就是事倍功半,这不仅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我针对这一矛盾,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课题提出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长期以来,德育问题心理化。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心理辅导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学生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使其具有2一定的政治观点、立场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心理辅导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两者在理论依据、内容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三、课题的基本内容心理辅导与德育的联系(一)心理辅导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传统的德育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德育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忽视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职业选择、不良习惯的消除等,而这些却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心理辅导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二)心理辅导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德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具体运用时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时,易出现抵触情绪。此外,德育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能将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行脱节。心理辅导采用疏泄、自由联想、暗示、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法,学生感觉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德育工作者若借鉴心理辅导的方法,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使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具有人情味。德育工作借助心理测验能够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人际关系、长处、不足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心理辅导采用小组辅导、书信咨询、电话咨询、活动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德育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作为补充,使德育工作途径更丰富。(三)心理辅导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心理基础学生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他接受教育的效果。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托责任3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会受到阻碍,他会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如: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学生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心理辅导,矫正性格障碍。德育要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进行,没有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没有正常和正确的道德行为与社会生活。可以说,没有健康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德育。四、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1、观察法:课题研究的前期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的重点,客观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现实水平,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人际交往上的偏差。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被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具体需要。为我们课题的具体操作提供线索。3、个案法:良好的人际交往必须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越是典型的越具有说服力,所以运用个案法研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4、行动研究法:由于我们的研究内容、对象的性质所决定我们必须谨慎、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课题遵循实践研究的原则,预计在整个过程中,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以行动为研究的线索,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共同发展。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时间。(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提出措施。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分析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心理特征,形成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8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所选的班级内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小组定期研讨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9月)展示、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六、研究成果。41、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于各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以及校园网的逐渐完善。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最新手段为全校师生服务。向老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建立班级主页,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拓展网上心理咨询通道,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保证课题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专业辅导全面展开,才能保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通过各类讲座和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了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召开家长会和组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了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