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措施及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质量保障方案项目质量保障是为确保项目达到其质量目标所需要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其过程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等。对于一个软件项目而言,需要制定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及发现、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将根据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分层次的质量职责,并明确责任人;将明确项目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定期举办质量保障评审会和技术研讨会,提供评估流程以确保软件质量,明确项目产出物的评审,确定评审的方式和时间。质量保障和管理,一般情况可以参照ISO9001质量体系和CMMI,在各个阶段严格履行质量保障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保证用户可以按期使用满足质量要求的应用系统。1.1质量保障目标1、遵循成熟的管理过程执行;2、确保交付的方案及其文档质量达到行业标准;3、确保交付的方案及其文档经过内部审查和评审,文档要求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方便性;4、确保各实施过程经用户参与和检验;5、最终实现客户满意。1.2质量保障计划1.2.1参与项目计划的编制在编制项目质量保障计划之前,项目质量保障人员应该参与协助项目计划的编制,以明确项目阶段、过程、活动、产出物,及其依据的标准规范。1、协助项目过程定义。2、协助项目计划的编写。1.2.2质量保障计划编写与确认1、质量保障员根据项目总体计划和质量保障指导书编制质量保障计划,质量保障计划按照标准模板编写,主要包括:质量保障活动安排(项目过程检查、项目工作产品检查内容)、进度计划。2、由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对质量保障计划进行评审。3、项目经理对质量保障计划进行确认,并且纳入项目的配置管理。1.2.3质量保障计划的实施与调整质量保障计划的实施1、审批后的质量保障计划纳入项目的文件管理。2、项目经理以会议或发放文件等方式,确保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能正确理解项目的质量保障计划。并督促其严格执行,进行必要的检查。3、质量保障组对项目的质量过程进行监控。质量保障计划的调整1、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或项目实施情况发生变化时,可能对质量保障计划的相应部分作出调整。2、当质量保障计划需要调整时,由项目经理填写质量保障计划调整申请表,原审批人(包括SQA组长)批准后由项目经理传达到项目组的每个有关人员。1.3质量保障角色与职责1.4质量控制点按照项目特点,根据项目组织和管理规范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约束,软件项目的主要质量控制点体现在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点及数据库建库建设过程质量控制点。1.4.1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点开发过程的控制点主要包括项目需求、设计、编码、调试、测试及试运行等。1.4.1.1需求阶段需求是系统开发和测试的入口,需求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因此,下面首先介绍我们在需求工程方面积累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需求工作可以分为开发和管理两方面的工作。需求管理主要包括需求基线形成、需求跟踪矩阵和变更控制三方面的工作。在实施团队中,主要是由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需求管理工作。需求开发包括需求调研(在RUP定位为业务建模)、需求分析(在RUP定位为系统建模)、规格说明书的编写(含功能和非功能两部分)、需求原型的开发细化、规格说明书的评审和需求验证。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需求经理和行业专家负责。需求评审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讲究技巧的活动,通常,我们会对此事做专门的策划和精心安排,一般将分成三个层次的评审,第一层是项目组内部人员和操作层面客户的评审,第二个层次业务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的评审,第三个层次是有决策层参加的评审会。1.4.1.2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系统分析与设计包括系统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设计质量侧重于系统架构和接口,以可实现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为主要衡量指标。设计质量的检验时机一般比较滞后,因为它需要由“系统或模块需要进行重构”、“某个需求无法在现有系统上被实现”表现出来。所以设计质量控制多数采用“评审”和“审查”的方式,由几个经验丰富的系统设计师来主持完成。1.4.1.3编码阶段在软件编码阶段会产生“实现质量”(如程序代码质量、图像素材质量、音乐质量、版本制作质量等等)。过程中会产生程序代码质量。代码的质量一般采用代码规范约束、单元测试以及“CodeReivew”的方法进行控制,可以将程序代码的质量整理为:重要性审查项★避免将正常值和错误标志混在一起返回,返回值尽量用做成功失败检查;★在函数体的“入口处”,对参数的有效性进行检查;★避免滥用assert;1.4.1.4测试阶段系统测试也需要有计划、设计、实施、报告几个过程。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就要进行测试计划制定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系统测试实施的内容包括:关键单元的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每个阶段完成后都要有相应的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测试用例应在系统设计阶段同步设计,测试用例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是用例是否全面,因此在遵循内部相关的测试规范的基础上,应引入最终用户参与系统测试用例的设计工作,以保证测试用例的有效性。1.4.1.5试运行阶段系统试运行需在用户指定的试点单位进行。要做好试运行工作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资源保障、规范保障和流程保障。必须制定完备的试运行方案,确保试运行工作的成功实施。其中以下几点要重点考虑。试运行培训:试运行期间的培训工作对用户掌握系统使用、系统尽早投入使用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设计好试运行及培训方案,成立培训组织机构,保障培训效果,扩大系统应用效果。★避免return语句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或“引用”;如果参数是指针,且仅作输入用,则应在类型前加const;尽量采用“const&”方式来传递对象;参数的书写完整,禁止只写参数的类型而省略参数名字;避免省略函数返回值的类型;函数名字与返回值类型在语义上一致;使用const提高函数的健壮性;函数的功能要单一,不要设计多用途的函数;避免函数带有“记忆”功能。相同的输入应当产生相同的输出。避免将正常值和错误标志混在一起返回,返回值尽量用做成功失败检查;在函数体的“入口处”,对参数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试运行保障:制定好试运行保障方案,包括组织、技术、规范等。由试运行组织机构负责期间的技术支持服务,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针对试运行过程的系统接口和功能完善问题,要及时完善改正。1.4.2建库过程质量控制点建库过程包括建库需求、数据库概要设计及数据库创建几方面。1.4.2.1建库需求阶段在建库需求阶段,需要充分理解项目涉及的所有数据。针对数据库,要明确现有业务数据库与本期业务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整理各类业务数据及共享交换数据,包括所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1.4.2.2数据库概要设计阶段根据建库需求阶段的成果,完成数据库概要设计,完成数据模型设计及数据规则体系设计。数据模型是抽象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通过抽象的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形式,来表示现实世界中事务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映射。通过对实体和实体之间关系的定义和描述,来表达实际的业务中具体的业务关系。实体关系模型维护可以支持实体,属性,关系,域和业务规则等各种类型,按照不同层面数据模型可分为:1.4.2.2.1概念数据模型定义概念数据数据模型设计是建模过程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把现实世界中需要保存的信息抽象成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和关系,产生实体关系图。这一阶段可以为高质量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建立概念数据模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通常在一个清晰的、包括全部业务过程描述的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由具有业务领域知识的专家和数据模型专家共同合作,把这些原始数据转化成数据流程图和概念数据模型。1.4.2.2.2逻辑数据模型定义主要针对业务逻辑方面的功能,进一步验证实体之间的关系,关系中会增加外标识符。1.4.2.2.3物理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直接关联,设计E/R图,可以直接生成数据库脚本,可以用于记录、生成和反向工程。它支持的对象包括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库对象、Java、XML和WebServices,用户、组和权限及其他。在这三种模型中可以支持模型之间的转换功能,可以把任意一种模型进行相互转换,可以进行对象转换,业务规则等转换功能,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进行数据模型设计,针对不同层面的要求转换不同模型。设计项目整体的数据规则体系。规则体系是在数据空间中,描述数据抽取的来源、条件、目标等;描述数据加工的算法、口径、结果等;描述数据校验的对象、逻辑、阈值等信息的集合。实体关系建模法,主要是对数据实体以及之间的关系的建模,实体(如人、地点、概念、事件等)用矩形方框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联系),用方框之间的连线表示;实体的属性,用方框内的属性名称来表示。能建立完整的概念模型并支持直接将模型转换为物理数据库的结构。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确定关系和不确定关系。确定关系又分为连接关系和分类关系。连接关系也称“父子关系”,它是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或连接,一个实体(子实体)依赖于另一个实体(父实体)。分类关系表示实体间的一种分层结构,一个实体(类属实体)表示这些事物的全集,其它(分类实体)则为其子集。不确定关系又称“多对多关系”,两个实体间相互存在着一对多的联系。连接关系又分为标识关系和非标识关系。判别一个关系是标识关系还是非标识关系只要区分子实体的主键,看是否需要父实体的外键来共同作为主键,需要则为标识关系;如果子实体自己的主键就可唯一标识则它为非标识关系。在标识关系中的子实体称为依赖实体,用圆角矩形表示;其它用方角矩形表示的就是独立实体。分类关系根据表示分类的实体集是不完全分类还是完全分类的又可以分为不完全分类关系和完全分类关系。实体关系建模法的步骤如下所述:1.4.2.2.4初始化工程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从目的描述和范围描述开始,确定建模目标,开发建模计划,组织建模队伍,收集源材料,制定约束和规范。收集源材料是这阶段的重点。通过调查和观察结果,业务流程,原有系统的输入输出,各种报表,收集原始数据,形成了基本数据资料表。1.4.2.2.5定义实体实体集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和属性集,可以从收集的源材料—基本数据资料表中直接或间接标识出大部分实体。根据源材料名字表中表示物的术语以及具有“代码”结尾的术语,如客户代码、代理商代码、产品代码等将其名词部分代表的实体标识出来,从而初步找出潜在的实体,形成初步实体表。1.4.2.2.6定义联系模型中只允许二元联系,n元联系必须定义为n个二元联系。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和规则,使用实体联系矩阵来标识实体间的二元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连接关系的势、关系名和说明,确定关系类型,是标识关系、非标识关系(强制的或可选的)还是非确定关系、分类关系。如果子实体的每个实例都需要通过和父实体的关系来标识,则为标识关系,否则为非标识关系。非标识关系中,如果每个子实体的实例都与而且只与一个父实体关联,则为强制的,否则为非强制的。如果父实体与子实体代表的是同一现实对象,那么它们为分类关系。1.4.2.2.7定义码通过引入交叉实体除去上一阶段产生的非确定关系,然后从非交叉实体和独立实体开始标识侯选码属性,以便唯一识别每个实体的实例,再从侯选码中确定主码。为了确定主码和关系的有效性,通过非空规则和非多值规则来保证,即一个实体实例的一个属性不能是空值,也不能在同一个时刻有一个以上的值。找出误认的确定关系,将实体进一步分解,构造出IDEF1X模型的键基视图(KB图)。1.4.2.2.8定义属性从源数据表中抽取说明性的名词开发出属性表,确定属性的所有者。定义非主码属性,检查属性的非空及非多值规则。此外,还要检查完全依赖函数规则和非传递依赖规则,保证一个非主码属性必须依赖于主码、整个主码、仅仅是主码。以此得到了至少符合关系理论第三范式的改进的IDEF1X模型的全属性视图。1.4.2.2.9定义其他对象和规则定义属性的数据类型、长度、精度、非空、缺省值、约束规则等。定义触发器、存储过程、视图、角色、同义词、序列等对象信息。建模工具可以根据这些规则自动生成物理数据库中更新、插入和删除的触发器。在本阶段需要完成《数据库概要设计》,并与用户共同完成文档的评审。1.4.2.2.10数据库创建阶段在本阶段使用数据库分析和设计工具,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完成开发和测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