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狭义:仅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的总和。–广义: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种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主要内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的效果等方面。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其它工具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近期指标远期指标货币政策执行体系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首要目标。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基本的稳定,目标值各国不同,一般在3%-5%以下。•GNP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2、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凡是愿意就业者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排除磨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自然失业率)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3、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内商品和劳务及生产能力的增长。即GNP保持合理的较高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4%)•GNP的年增长率•4、国际收支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持平。–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呈此消彼长关系–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通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的两极之间组合,相机抉择•通胀率(P`)失业率u`P`AB菲利普斯曲线8%5%4%10%2、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3、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4、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5、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定义–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这些指标称为货币政策的中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2设置中介目标的原因3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4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政策工具•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1、准备金政策•(1)概念–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主要内容–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作用机制–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4)(准备金)作用特点–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d度。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1)概念及内容:–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2)主要内容–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作用机制–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4)作用特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告示作用较强。–-通过审查再贴现资格,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弹性不大。–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主动权,“被动”,“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力度有限,但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公开市场业务(1)概念–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用以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内容(类型):•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抵消那些非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对银行准备金水平的影响,使基础货币保持在预定的目标水平上。如公众持有的通货量、财政部存款、中央银行应收款等外部因素。•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原目标水平而积极主动进行的买卖证券的行为。首先要预测影响银行准备金的所有其他因素的变动情况而定。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作用机制及其政策效应–中央银行能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4)作用特点和条件约束–符合政策目标需要,央行具有主动权。–适时适量进行调节,灵活便利,作用缓和,进行宏调和微调。–“告示效果”不明显,操作弹性大,央行可采用试探性操作和迅速进行逆向操作。–货币时滞较长。–而且需要的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良好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证券,其它政策相配合。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优惠利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理论的涵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为实现既定货币政策,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导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探讨货币供求失衡对就业、产量、收入及物价等实际进因素产生影响的方式、途径或过程的学说。–最有影响的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核心问题是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那些途径影响物价和经济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应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在这个传导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三、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