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构成其理论框架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或称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布局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前两种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其引伸到区域研究中。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并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理论。(1)平衡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平衡增长理论。他主张在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他认为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脱离出来。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以及供给函数的不可分性和市场的不可分性,是平衡增长战略在理论上的支柱;另外,它还突出地体现了对社会分摊资本的节约以及对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发展、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加强。(2)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罗丹(P.N.Rosensteinrodan)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念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①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社会分摊资本项目往往具有规模效益,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特点,因此在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比如:修建发电厂与建设供电网络的关系,两者只有共同建成才能使各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②需求的不可分性。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使单个项目的投资具有被套的风险。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地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共同突破市场瓶颈,形成市场需求在不可分性之中的互补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也为了形成广大的、有保证的市场,促进经济的全面提高,必须大规模地在各个产业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投资。③供给的不可分性。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来维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即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使得储蓄急剧上升,资本供给才有来源。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批评平衡发展理论。辛格认为:当我们比较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许会发现各方面都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的一个短暂的期间,通常是由少数部门发展带动的。从长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来看,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1辛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艾伯特·赫尔希曼的热烈支持。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不平衡增长的理论和战略。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就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关于不平衡增长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解释,即赫尔希曼的“连锁效应”和斯特里顿1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P.Streeton)的“欲望合成代谢”。赫尔希曼著名的“连锁效应”,包括“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所谓“连锁效应”,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产出上与其他部门的关联作用。不平衡增长的过程,应该由“连锁效应”大的部门的牵动来加以实现。斯特里顿对不平衡增长的论述偏重需求方面,特别是“欲望合成代谢”方面。他接受了纳克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市场过小)是投资的主要障碍的观点,怀疑产量同时扩大不是消除这种障碍的最好方法。人的某些基本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这个过程是不定向的,因此投资应该集中,而不应该分散。3.增长极理论这是一种无变量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和发展。佩鲁及其追随者布代尔(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地区(称之为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三种效应上:(1)支配效应佩鲁认为,现实经济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大的经济单位还是小的经济单位,由于相互间的不均等关系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把这种“一种单位对另一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称为“支配效应”。一般而言,增长极中的推动性单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支配效应,都能通过与其他经济单位间的商品供求关系以及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对这些经济单位产生支配影响。(2)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聚集经济,而聚集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而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扩散作用的结果将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地区辐射作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均随距离的递远而衰减。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就是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净溢出效应呈现负值,这对增长极腹地不利;反之为正值,对增长极腹地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