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B)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A、社会学B、行为科学C、社会心理学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A、注意阶段B、接触阶段C、融入阶段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A)A、驯顺型B、进取型C、分离型D、包容型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B)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C)。A、实验法B、调查法C、社会测量法D、参照测量法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A、认知评价B、情感体验C、行为倾向D、功能特性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B)。A、态度具有社会性B、态度具有具体性C、态度具有协调性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C)理论。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B)。A、参与活动法B、登门拜访C、全面宣传法D、沟通信息法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B)。A、小B、大C、差D、少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B)A、专长或权威B、动机C、个性特征D、角色特征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对比效应D、同化效应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第四章行动与态度1、“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的认知关系是属于哪种认知关系?(B)A、认知无关B、认知协调C、认知对立D、认知失调2、你很喜欢在周末早晨睡懒觉,但是这个周末你的好朋友要到你这儿来玩。于是你早早地起床去火车站接他也不会觉得太为难,这说明是认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不一致的认知B、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C、协调性的认知D、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3、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A)的关系。A、相反B、一致C、正向增长D、无关4、小张被人用刀威胁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小张不会感到很大的失调,那是因为(D)。A、他没有作出承诺B、这是他没有预期到的消极后果C、他不必要对此负责D、他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被强迫的5、小李去上班,他可以选择从街的左边或右边走去单位。小李知道街的左边正好在施工却还是选择了左边。结果一块石头掉下来打在他头上。这时小李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D)A、自愿选择B、承诺C、责任感D、预期的消极后果6、在一个消除对蛇的恐惧的治疗训练中,心理学家设计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与消除对蛇的恐惧没有直接关系的“锻炼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B)研究的结果。A、诱导服从实验B、努力理由研究C、不足障碍研究D、决策后失调研究7、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决策者试图(C)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A、缩小B、忽略C、扩大D、平衡8、按照诱导服从的实验结果,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B)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A、增强B、减弱C、吸引D、没有影响9、“承诺升级”现象往往出现在(D)的情景中。A、心理治疗B、儿童教育C、消费行为D、决策10、按照不足阻碍研究,在儿童教育方面,(B)的教育态度比较好A、严厉的B、温和的C、威胁的D、打骂的第五章印象形成1、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行动者B、知觉者C、观察者D、交往情景2、如果说一个人报复性强和爱整洁,人们往往对“报复性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爱整洁”这个特征留下的印象相对比较淡薄,这种“报复性强”属于印象形成特点中的(C)。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3、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交友广泛的、好心肠的,等等。这个例子说明了印象形成中什么特点?(D)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B)。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累计模式5、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C、我们会对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6、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A)偏见造成的?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7、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C)。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8、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积极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是人际印象中的(D)。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9、人们常常说,黑人在申请工作的招聘过程中往往没有白人表现得好,伍德认为这可能是由于(B)所造成的。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10、一个人在强调生产率的条件下,比较倾向作积极的自我介绍;在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自我介绍时却比较谦虚。这说明(A)因素对自我表现的影响。A、情景因素B、参照群体的认同C、其他人的影响D、个性特质第六章人际知觉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包括(A)。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B、快乐、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C、不满、悲哀、快乐、惊奇、恐惧、厌恶D、不满、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2、在脸部表情中,人们对于辨认表示(C)的脸部表情应该特别容易。A、快乐B、悲哀C、危险D、安全3、当我们持续地注视着某人,无论他干什么都保持这种目光接触时,这个人通常会感到(D)A、高兴B、沉默C、平静D、紧张4、有些人一说谎经常会频繁地搓手或摸着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这是通过他的()来辨别其内在心理状态。(C)A、脸部表情B、目光接触C、身体语言D、语调5、一般来说,与一个角色相反的行为同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相比,前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这在相应推论理论中称为(B)。A、非共同效果B、社会赞许性C、一致性反应D、稳定性6、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不稳定的内在归因是(B)。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7、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C)。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8、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下列哪两项归因对心理健康是比较有利的?(D)A、能力和努力B、能力和任务难度C、运气和任务难度D、努力和运气9、抱着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B)A、内控者B、外控者C、稳定者D、不稳定者10、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中的一个特定的人时,那个人往往比较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这是归因偏见中的哪一种偏见在起作用?(C)A、行为中心偏见B、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C、显著性偏见D、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第七章自我知觉1、“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这是自我知觉中的(C)A、显著性偏见B、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C、自我服务偏见D、行为中心偏见2、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是一种(B)A、稳定的外在归因B、不稳定的内在归因C、不稳定的外在归因D、稳定的内在归因3、“因为跑了才害怕,而不是怕了才跑”,这是(C)的观点。A、沙赫特B、辛格C、詹姆士D、凯利4、发生自我障碍的过程中个体要保护的是自己的(D)。A、人格B、物质利益C、社会关系D、自尊5、习得无助现象的归因与(B)有着密切关系。A、可以控制的结果B、不可能控制的结果C、问题的原因D、问题本身6、习得无助者在情绪上容易出现(C)的表现。A、恐怖症B、强迫症C、忧郁症D、癔症7、“错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