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翻译名家董秋斯傅雷钱钟书鲁迅焦菊隐王佐良许渊冲叶君健张培基江枫杨宪益&戴乃迭小组成员:张纯刘珍艳刘雨桐于润波张颖任佳慧丁蕾蕾王妍董秋斯(1899-1969)原名董绍明,曾为鲁迅和史沫特莱充当翻译。抗战后任职于《民主》周刊,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宣传和平主张。全国解放后历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席,曾主编《翻译》月刊、《翻译通报》、《译文》等杂志。他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出版多次,影响很大。他的两任妻子蔡咏裳、凌山均为英语翻译家。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苏联列宁等著,与蒋天佐等译,1939,读书生活大卫·科波菲尔(长篇小说)英国狄更斯著,1947,骆驼红马驹(中篇小说)美国斯坦贝克著,1948,骆驼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托尔斯泰著,1949,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索溪(长篇小说)苏联列昂诺夫著,1956,新文艺弗洛依德和马克思(文论)英国奥兹本著,1986,三联翻译书目翻译思想1)翻译是一门科学;2)建设科学翻译理论体系;3)理论建设不是一墩而就的,要分步骤、按计划进行。重点:1)译者和译书出版者的作风;2)影响较大的经典文献和供多数人学习的理论书;3)难译的文句。翻译主张翻译批评贡献与评价:传承中国翻译理论的一代宗师指出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指出建设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提出翻译建设短期和长期计划,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总的框架。由于历史局限性,董秋斯的翻译理论与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完善。原名焦承志。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人,生于天津。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创办北平艺术馆。1952年至病逝,一直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总导演兼艺术委员会主任,曾导演许多中外名剧。他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创立了独具民族风格的导演学派。同时还翻译俄国作家的戏剧和小说,向国内读者介绍俄国19世纪的文学。焦隐菊(1905-1975)布利乔夫(话剧)苏联高尔基著,1942未完成三部曲(话剧集)苏联高尔基著,1945,上杂夫妇(话剧)苏联高尔基著,1950,天下骨肉之间(话剧)苏联高尔基著,1950,天下前夜(话剧)苏联阿芬诺根诺夫著,1950,平明A·托尔斯泰小说选集(第1、2册)苏联A·托尔斯泰著,1951,人文契诃夫戏剧集俄国契诃夫著,1954,平明三秭妹(话剧剧本)俄国契诃夫著,1957,海鸥(话剧)俄国契诃夫著,1957凡尼亚舅舅(话剧)俄国契诃夫著1957,翻译书目A.“整体(全局)论”整体论的三个方面:(1)关于“相对价值”概念——上下文思想;(2)关于“意念联立”概念——“段本位”思想;(3)关于“思想过程”概念——“篇本位”思想.B.建立翻译批评的共同纲领。1在批评任何一种译文之前,要考虑到被批评的译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即各种客观条件.2.必须分辨译文的种类.3.应该分清哪些译文要公开批评,哪些则不必.4.对待年老译者和年轻译者应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C.“翻译是二度创造艺术”论.翻译思想焦菊隐一生的修养和造诣,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百花园中,开出了最艳丽夺目的奇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还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翻译家。贡献及评价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诗人和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1947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于1949年9月建国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王佐良(1916-1995)《论读书》(培根)《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英国诗文选译集》译者王佐良他的不少著述是讲诗的:《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英国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读穆旦的诗》等。翻译书目A.文体翻译观B.文化翻译观C.译诗观D.理论与实践统一观王佐良是著名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卓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杰出语言学家、出色作家兼诗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艺复兴式”人物。思想主张及评价:“文艺复兴式”人物傅雷人物简介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翻译著作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贝姨»«邦斯舅舅»«搅水女人»«妇女研究»«巴尔扎克全集»等。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老实人»«扎第格»«伏尔泰小说传»等。翻译理论思想理解、表达与读者。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1.“化为我有”,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2.“传神达意”,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重神似不重形似”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来认识贡献与评价:好友楼适夷:“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石西民:“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钱钟书翻译思想理论一、生平钱钟书(1910——1998)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其父钱基博是著名文学史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二、译作钱钟书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代表译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治学特点:涵盖古今横跨中外广征博引通而化之三、主要思想“化境论”化——最高境界讹——失真走样诱——诱导对原作的向往(媒介作用)好译本--抛弃译本,向往原作坏译本--抛弃原作“失本成译”“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忠实-实现经文与译文的对等)↓“译即通,·失本成译”文学翻译的“神韵”、“气韵”、“神似”论重神轻形风格与原文密不可分译者主体性译者非原文作者的传声筒,而是带着自己的历史性视域,深入原文体验和感悟其中涌动的生命气息,在阐释的循环中与原文的历史性视域交融在一起,互观共感,形成译文。——《钱钟书散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可译性限度翻译要发挥“媒”和“诱”的作用但是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钱先生是这样评论的:“veiled”,basks似乎把原句太fleshout;“as...as”似乎未达原句的paradox.但原句确乎无法译,只好belleinfidele而已。四、评价钱钟书的上述精彩译论,都是以读古书、古译或者近代译作的读书笔记、评论的形式发表出来的,以此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林纾的翻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人简历姓名:周树人(字豫才)籍贯:浙江绍兴家庭背景:没落的士大夫家庭教育背景:矿物铁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兴趣特长:熟读诗书经传,爱好民间艺术和绘画,读史书职业:教师、作家、翻译家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李万钧先生统计主要译作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哀尘》《域外小说集》等二、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一个青年的梦》《苦闷的象征》三、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小彼得》《毁灭》等关于译论文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论重译》《非有复译不可》翻译风格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崇尚意译,后期为启迪民智,唤醒民众才改为以直译为主,但同时注意区分不同对象,并补充以重译、复译、意译、编译、改译等翻译思想---直译三不是二是:1、不反对意译,针对“歪译”、胡译和曲译。正译+意译赵景深-顺译论--达信雅-与其信而不顺,不如信不顺鲁迅-宁信不顺2.不适用所有对象,仅适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理论专著3、不是真正主张硬译,是在未得更佳译法时的妥协4、关于直译的立论是在论及“顺译”“欧化”“归化”等问题中进行的5、是吸收外国的语法及句子,丰富中国语言,同时又不至于歪曲作者的原意。鲁迅为什么要直译?“宁信而不顺”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象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鲁迅直译优点:不失原文精悍的语气推动汉语言现代化翻译思想-重译和复译重译:不从原文直接翻译,而是根据原文的某种译本间接翻译。复译:多次翻译同一作品。鲁迅的观点:重译解燃眉之急复译打击乱译详见《论重译》《再论重译》《非有复译不可》贡献鲁迅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一言以蔽之,鲁迅使翻译文学化了,他又使文学文化化了,使文化政治化了,使政治意识形态化了。--引自白丹论文《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评价真---对人类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翻译作品本真直译的风格上。善---对最深沉的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美---创新精神和开拓勇气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模式许渊冲江西南昌诗译英法唯一人1921.4--今学术地位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生平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后赴欧洲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入北京大学,历任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1991年退休。坎坷经历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十字加以概括“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翻译著作: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理论著作主要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贡献及评价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钱钟书评论说: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韩沪麟如此评论许渊冲:他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