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高一语文编写人:张素雨审定人:毕文生黄先立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教学难点、重点分析]学习目标2、3[学习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知识链接]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三)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A级)倨.()睨.()镬.()嘻.()觑.()渑.()怿.()匿.()驽.()刎.()颈之交列观.()二、学习1~7段,积累文言知识(B级)(1)一词多义闻:以勇气闻于诸侯()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忽闻门外虫鸣()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指:秦指示王()却:相如因持璧却立()头发上指()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负:秦贪,负其强()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如因而厚遇之()(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B级)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乃使其从者衣.褐左右欲刃.相如舍.相如广成传舍宁许以负.秦曲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秦王恐其破.璧大王必欲急.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卒廷.见相如。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说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并翻译(C级)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求人可使报秦者。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7、使不辱于诸侯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三、赏读1~7文段(C)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D级)四、口头翻译第四段和第六段(D级)【学习反思】作业布置: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召有司案图设九宾礼于廷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拓展阅读]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二高一语文编写人:张素雨审定人:毕文生黄先立[学习目标]1、分析8~10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2、体会本文善于以典型事件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知错就改和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难点、重点分析]学习目标1、3[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过程]一、齐读4、5、6段(A)二、研读8~12段,完成下列问题。1、一词多义(B级)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引:相如引车避匿()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左右欲引相如去()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引赵使者蔺相如()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B级)左右欲刃相如蔺相如固止之以先国家之而后私仇也3、古今异义(B级)璧有瑕,请指示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未尝有见坚明约束者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翻译下列句子。(C级)(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三、文段分析,思考(D级)1、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2、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四、口头翻译最后一段(要求背诵)【学习反思】五、当堂检测(B级)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到)(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D)臣请就.汤镬(接受)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D)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舍人相如可使.(B)今君乃.亡赵走燕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C)赵以盛设兵以.待秦(D)怀其璧,从经道亡.,归于赵蔺相如以.口舌之劳今君乃亡.赵走燕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C)遂于秦王会渑池(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5、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1)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2)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3)毕礼而归.之(4)臣请完.璧归赵(5)左右欲刃.相如[拓展阅读]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