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领导结构与领导体制洛阳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领导结构与领导体制内容提要领导体制的内容与作用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非正式结构与非正式沟通所谓结构乃是指在社会现象背后处于支配地位并赋予事物以秩序的力量。这样一种力量可以是显性的(即外化为体制或者正式组织),也可以是隐性的(即处于正式组织的幕后,构成支配人们思维和行动的约定俗成的规则)。领导结构一、领导体制的内容与作用正式结构,即领导体制非正式结构领导结构一、领导体制的内容与作用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内容领导体制,概括说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和规范。领导体制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具体来说,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2)领导体制的载体是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3)领导体制的内容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4)领导体制的内容体现为领导者的管理制度。邱霈恩,《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领导体制的构成要素刘建军,《领导科学与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完整统一原则一、领导体制的内容与作用领导体制的建立原则适应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合理宽度原则权责相称原则精干高效原则服从目标原则※领导体制是公共行政组织系统的灵魂※领导体制是领导制度贯彻和执行的客观机制※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借以实现的工具一、领导体制的内容与作用领导体制的作用领导体制的演进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综观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有的学者将这四个阶段概括为原始民主制、君主专制制、分权制衡制与民主集中制;也有的学者根据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将领导体制划分为自然集体领导、个人家长式领导、资本主义社会领导体制和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体制。二者虽然说法不一,但所指的实际内容大体一致。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领导体制的类型※一长制(首长制、独任式)与委员会制(合议式)※层级制与职能制※一体制(完整制)与分离制(独立式)※集权制与分权制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一长制与委员会制按照最高决策者的人数,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这两种领导体制的区别在于权力分配不同。因此行政部门一般采取首长负责制的领导方式。它主要包含以下三重规定性:(l)行政首长对于本单位、本部门乃至本层级的领导和决策具有最高的领导权和最终的决策权,负有主要的或全部的行政责任。(2)首长负责制建立在一定的民主讨论基础之上,它要受制于各种民主化的规则。(3)首长负责制的运作是以分工负责的方式展开的。系统理论指出,整体功能应大于个体功能的简单相加。任何一个领导者都是某一领域中的偏才。偏才的集合却可以有效克服某一领导者个人的缺陷,产生一种整体效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偏才互相结合和协调配合得当,会产生出大于一般的全才。领导活动从其功能上来讲,是一种通过资源组合谋求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是:(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剥夺行政首长应当享有的权力。反过来,行政首长也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推卸责任。(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行政首长握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这符合权责相称的原则。领导集体内的个人负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工领域的工作负责,这一责任通常来自行政首长下授的权力。这是工作层面上的负责。二是对行政首长负责。这是终极意义上的负责。※层级制和职能制所谓层级制,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划分若干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即形成直接指挥、监督和控制的渠道。层级制又称层次制、分级制或系统制。所谓职能制,是指一系统或单位,在横向上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平行设置的若干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职能制又称分职制、功能制或机能制。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一体制与分离制按同一层级的各单位接受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一体制与分离制。所谓一体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个领导者来领导和控制。一体制又称完整制、集约制、议员统属制,即一元化领导。所谓分离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类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根据其不同职能,权力结构上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来领导、指挥和控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即多元化领导。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集权制与分权制按照职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所谓集权制是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或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它只能按照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办事。所谓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的权力,上级对下级在法定权限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进行干涉。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一直是领导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可能损失原则;第二,责任范围原则;第三,决策范围原则;第四,监督考核原则;第五,业务性原则;第六,地域规模原则。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科层制的特点:⑴有正式规章;⑵有明确分工;⑶权力分层;⑷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⑸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科层制是依照明确的规章和手续办事的等级权力结构。科层结构的作用在于(1)科层结构为现代组织提供了现代权威。(2)职位权威必须所包容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使权力能够发挥其效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支撑。科层制为组织内部提供了制度化的权力----义务体系和防范越轨的制度化规范。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领导体制的变革A正式结构的载体:科层制突破科层制:领导体制的创新科层制弊端:它会不甚合理地鼓励人们去坚持某些规章细节,助长低效率和不灵活的体制,对正在不断增加的混乱置之不理。新型结构的宗旨就是让市场原则进入到组织内部的每一个角落。完全的内部市场经济可使企业发生类似外部市场那样的快速而连续不断的结构变化。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领导体制的变革B组织结构的变化:层次结构矩阵结构(项目班子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协调工作,职能性的一面和项目性的一面。)多部门形式///联邦组织///网络关系内部承包关系(内部承包在公司内引进了市场概念,“内部顾客”,“按效绩定工资”)。重新设置机构(“更新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机构”和“改造政府”;重新设置机构的目标是要将机构改组成能集中精力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各种类型的协作小组。虚拟机构(它可以采用电子手段进行合作,不是“真正的”机构而只是个“影子”。通过电子手段这一媒介,建立某种工作关系。内部市场(内部市场的基本概念十分简单:一个内部市场体系就是由很多自我管理的内部企业所构成的,这些企业互相做生意,同时也与体系外的客户做生意,因此,就在本机构内部也具有外部市场的种种特点,这样就创造了完美的“内部市场经济”。二、领导体制的演进与类型领导体制的变革C非正式结构三、非正式结构与领导沟通非正式结构是一种依靠非体制性的规则塑造起来的一种感情或利益交往的空间。非正式结构并不是经过权威性力量加以确认的一种结构,但它可以为领导活动提供一整套的规则,虽然这一规则并没有明确的形式化规定,但它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的一种内在制度,对领导者鼓动和激励下属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沟通所存在的空间为标准,可将沟通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非正式沟通容易消解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形成的鸿沟和社会距离中,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真正能够融为一体。其次,非正式结构为领导者有效的激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导者可以借助非正式结构将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出来,使被领导者能够在非正式结构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后,有效克服正式结构所具有的僵硬性和冷漠性等弊端。非正式沟通三、非正式结构与领导沟通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既有相容的一面,又有相悖的一面。一方面,正式结构为领导活动的运行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法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非正式结构又为人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感空间与交流机制。首先,支撑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规则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其次,非正式结构隐藏于正式结构背后,实为一种幕后结构。再次,非正式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作为正式结构的补充力量而存在,也可以作为侵蚀正式结构权威性的消极力量而存在。最后,非正式结构的扩展并不是无限的,它只能在正式结构所能容纳的限度内扩展。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三、非正式结构与领导沟通【教学方法和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式,来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就、困境和趋向;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学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以地方政府或地方行政机构为主,达到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查阅文献,拟定研究角度;3.汇报研究问题网络,撰写研究成果;4.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及评议其研究成果,升华学生认知。四、我国行政体制研究THANKYOUVERY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