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6413-20××《煤矿用非金属制品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等二○一九年十二月1《煤矿用非金属制品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发[2019]14号文的要求,修订GB16413-2009《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标准,项目计划号:20190083-Q-627。主要起草单位: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奥伦胶带分公司、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煤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归口管理,项目周期24个月。二、工作简况近年来,随着煤矿用非金属制品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制品的安全性能(阻燃、抗静电性)直接关系着煤矿能否安全运营,此外其燃烧的烟气控制和毒性也对事故现场人员的逃生和后续的救援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加上社会发展对于环保控制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在逐渐提高,而非金属制品由于产品功能需要以及现阶段的生产技术水平影响,使用的许多物质存在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生产环节的作业人员和废弃后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现行GB16413-2009《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标准,产品适用面过窄,要求的内容偏于单一,对产品的发展导向性不足,不能适应目前非金属制品的安全检验需求,为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拟修订该标准。本标准的修订以原标准为基础,考察了国内主要生产厂商的产品及国内正在使用的国外产品的规格和性能,结合煤矿现场使用情况,并参考GB/T10671-2008、SN/T2046-2015、SN/T4843-2017和ISO/TS19700-2016等标准的要求及测试方法进行修订。(一)初期工作1、讨论会根据标准制修订的管理要求,结合本标准修订的需求,本单位联合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委员会阻燃防静电分会,于2019年6月12日~14日,组织起草单位及部分委员和制品生产单位在苏州市召开标准讨论会。主要目的是听取主起草单位关于标准初版讨论稿及拟修订项目的草案情况说明,通2过与会方的讨论,对标准修订的条款方向和内容形成了建议,并安排相关修订和验证计划并进行分工。考虑标准覆盖的产品面较广,以及产品需要验证的内容较多,在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和沟通过程中山东康迪泰克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宁顺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欧耐橡塑工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晨光胶带有限公司、浙江三维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诚联创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拓安管业有限公司、山东东宏股份有限公司均表示愿意对修订工作给予全面的技术支持、专业的试验验证和积极的沟通反馈,因此经起草组慎重研究、讨论后计划将其吸收为参与起草单位成员。三、标准修订原则、依据及有关标准主要修订内容说明本标准与GB16413-2009《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相比较,除编辑性修改外,讨论稿版本主要修订变化如下:3.1修改了适用范围(见1,2009年版1)原标准只是对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进行了要求,本次标准修订考虑了主要的煤矿用非金属制品,因此适用范围进行了修改。3.2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3)本标准的阻燃性和原标准的定义对象有所拓展,因此增加了阻燃性、比光密度和最大比光密度的术语和定义。3.3增加了分类(见4)增加分类便于标准章节设置,以及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设置,增强标准的整体性。同时便于区分不同类别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根据现在的产品状况以及发展需求,利于不断的提升制品的安全技术要求和行业水平。煤矿用非金属制品根据制品的性状及结构特征可分为:输送带类、管材类、其他类,根据制品的安全性特征可分为:基本型、低烟低卤型、环保型。3.4修改了阻燃性技术要求(见5.1,2009年版3.1),修改了阻燃性试验方法(见6.1,2009年版4.1);阻燃性能根据产品的结构特征分类,考虑到现在的相关产品的阻燃性能要求,输送带类产品因为现行基本型产品的安全要求项目较多,故而单独设置,考虑现行的MT/T3914-2008、MT/T830-2008、MT/T668-2008和MT/T669-1997的相关要求,同类型和同类型产品的要求进行了合并,明确了其喷灯燃烧性能、滚筒摩擦性能、巷道丙烷燃烧性能,依据现行的输送带产品标准在附录A~C中对输送带的这三项安全性能分别进行了规定,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与现行标准的要求一致。管材类的阻燃要求来源于MT/T181-1988,目前橡胶软管和直径50mm以下的塑料软管执行的MT/T191-1989的技术要求是“每组6条试件的火焰和火星燃烧时间的算术平均值不得大于30s”,相比“管材的有焰燃烧续燃时间算术平均值应不大于3s,管材的有焰燃烧续燃时间最大单值应不大于10s;管材的无焰燃烧续燃时间算术平均值应不大于20s,管材的无焰燃烧续燃时间最大单值应不大于60s。”而言要求略低,在收集初步分类验证情况后计划合并按照MT/T181要求执行。附录D根据现在的燃烧试验方法进行了分类设置,未进行技术方面的调整。其他类制品涵盖的产品主要是煤矿用塑料网假顶、聚丙烯双向拉伸防护网、聚酯纤维防护网、塑料编织布、风筒布、水袋布、玻璃钢梯子间、电缆挂钩、电缆夹板、非金属包覆层、局部通风机塑料叶轮等,这些产品涉及的阻燃性能标准为MT/T113-1995《煤矿井下用聚合物制品阻燃抗静电性通用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T962-2005《煤矿带式输送机滚筒用橡胶包覆层技术条件》、GB/T20105-2006《风筒涂覆布》、MT/T157-1996《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GB16413-2009《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MT/T141-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网假顶带》。目前的电缆挂钩、电缆夹板、非金属包覆层、局部通风机塑料叶轮等产品的阻燃性能是执行的是MT/T113-1995,MT/T962-2005、GB/T20105-2006、MT/T157-1996标准,其阻燃性能与MT/T113-1995要求一致(仅水槽的要求低一些),MT/T141-2005标准的阻燃性能除了酒精灯的无焰燃烧时间要求(无焰:均值不大于10s,最大单值不大于30s)比MT/T113-1995高一些以外,其余指标一样,且这些年相关执行标准MT/T141-2005的情况来看,没有出现无焰超标的现象,部分聚丙烯材质的无焰燃烧时间基本为零。GB16413-2009只有酒精喷灯燃烧要求,指标比MT/T113-1995要求要低,根据以往的玻璃钢制品检测数据来看,合格产品的阻燃数值绝大部分都在MT/T113-1995的要求范围内,因此综合这几类产品的阻燃性能标准及其产品性能的要求,决定按照MT/T113-1995的阻燃性能的技术要求为基准进行同类合并。燃烧性能的试验方法也以MT/T113-1995为基础,根据部分制品的特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3.5修改了抗静电性技术要求(见5.2,2009年版3.2);修改了抗静电性能试验方法(见46.2,2009年版4.2)。抗静电性能的要求按照产品的分类进行了明确,与原来已有的产品标准技术要求一致。输送带的抗静电性能测试方法与相关产品标准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增加了花纹面带或表面凹凸不平的阻燃带的测试方法细化,以及调整导电液的使用方法。管材的抗静电性能测试方法与相关产品标准(MT/T181)的测试方法一致,细化了小规格管材的内表面测试方法。其他类制品的抗静电性能测试方法与相关产品标准基本一致,增加了小电极的使用方法。3.6增加了制品燃烧后的最大比光密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3、6.3);发生事故时,制品燃烧后会产生一定的烟雾,极大的阻碍了作业人员的视线,给逃生和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影响人员的生存机会,因此需要对制品燃烧后的最大比光密度进行一定的控制。试验参考GB/T10671-2008《固体材料产烟的比光密度试验方法》标准细化执行。参考部分制品根据该标准方法燃烧后的最大比光密度,目前常规产品的最大比光密度在700~800左右,试制的部分低烟低卤产品最大比光密度在200~400左右,故而初定低烟低卤产品的无焰模式应不大于300,有焰模式应不大于400。最终参数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各产品的全项目性能影响程度,比对各类常规制品的测试结果,并计划将预设标准值内的产品,放到一定的空间中去进行燃烧,观察其实际的视线影响情况再去重新调整验证以便确定出一个更合理可行的技术要求。3.7增加了制品燃烧时释放的卤化氢气体含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3、6.3);卤化氢气体常规包括氟、氯、溴、碘化氢,这些都是有一定毒性或者容易对上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性的气体,也是目前许多非金属制品使用的材料如氯丁胶、聚氯乙烯树脂等,其燃烧均可能产生卤化氢气体,这也是火灾事故中导致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参考ISO/TS19700-2006《ControlledEquivalenceRatio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HazardousComponentsofFireEffluents—Steadystatetubefurnace》、GB/T17650.1-1998《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第51部分:卤酸气体总量的测定》标准细化执行。参考部分制品根据该标准方法燃烧后的卤化氢气体含量,常规普通制品在100~300mg/g,试制部分新产品在40~180mg/g,初定制品燃烧时释放的卤化氢气体含量应不大于130mg/g。3.8增加了制品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气体含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5、6.5);一氧化碳气体是制品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有毒气体,当人置于该环境中时,吸入一氧化碳容易导致其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试验参考ISO/TS19700-2006《ControlledEquivalenceRatio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HazardousComponentsofFireEffluents—Steadystatetubefurnace》标准细化执行。根据试制产品测试状况以及航空BSS7239、消防等行业的要求综合考虑,初定制品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气体含量应不大于300mg/g。3.9增加了有害物质限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6、6.6);有害物质限量出发点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对产品制造企业作业人员的安全影响,另一方面考虑产品使用后废弃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参考SJ/T11363-2006《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以及SJ/T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SN/T2046-2015《塑料及其制品中铅、汞、铬、镉、钡、砷、硒、砷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SN/T4843-2017《橡胶制品中铬、钴、砷、溴、钼、镉、锡和铅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有害物质的测试方法,结合目前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预期,暂定对制品中铅含量、砷含量、镉含量进行一定的控制要求。四、标准的约束力属性的建议该标准作为煤矿用非金属制品安全技术要求的基础标准,对产品的安全使用以及安全影响有较大的导向作用,目前绝大部分矿用非金属制品的安全要求都与此有关联,因此建议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五、其他重要说明本标准修订后的适用范围从单一的玻璃钢制品扩大到煤矿用非金属制品的安全要求,以及根据国标委下达计划的要求,建议将修订后的标准名称由《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修改为《煤矿用非金属制品安全技术要求》。六、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以及废除(或替代)有关标准文件的建议6该标准草案为第三次修订的国家标准,涉及的产品绝大部分都属于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产品目录,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和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有限公司的管理规定进行贯标。另本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