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者的行为艺术文登党校卜章敏一、管理与领导什么是管理,什么又是领导?如果说一位领导者没有领悟到管理与领导的联系,可以说他不是一位合格的领导者。如果说一位领导者没有领悟到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管理主要是中层干部的事情,管理主要是制度、法规规定的事情,管理主要是常规的事情。领导主要处理例外的事情。管理是常规,领导是例外,所以领导才有艺术。如果领导也处理常规的事情,那么依制度、规定办事即可,还谈什么艺术?一位领导整天忙于常规性的工作,肯定不是一位好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领悟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切实体会到了管理与领导区别的妙处,那你离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就不远了。要审查一个价值近100万美元的设备引进项目,责任重大。下属主管部门上报请示,该项目经XX研究所审查认定,他们认为xx公司的产品比较好,是否进入商务谈判,请首长定夺。首长点评说,这个主管部门在报告中只是说XX研究所认为xx公司的产品比较好,自己没有明确的结论意见,这样的请示显然在逃避责任,出了事情,上可以推给领导,下可以推给研究所,与主管部门无关。领导不能越级干下级的事情,否则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位领导的分析到底是什么意思。二、领导者的修养与行为艺术(一)修养与领导我们的基层员工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管理与领导?这源于我们的权威基础。权力与权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力带有强制性,最典型的是国家暴力;权威则是强调自愿服从。我们领导者要的是下属员工的自愿服从而不是暴力强制下的服从。权威基础最低档次来自于惩罚与奖赏。(何谓惩罚、何谓奖赏“聊斋的故事”,合理、合适的惩罚与奖赏产生激励有助于领导者的权威树立)因为你掌握着惩罚与奖赏的权力,所以,大家服从你。再稍微高一档次的是制度的权威。因为你的职权得到了制度的认可,制度规定大家必须服从你,所以大家服从你。(邓小平)这两种权威都是低档次的,因为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都具有强迫性。但是,他们却是必不可少的。更高档次的权威来自于专家与超凡魅力。大家服从你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是专家,“行家里手”,大家心甘情愿的跟着你干事业,“心服口服”。有一些特殊的专业性部门需要专家权威,医院、科研院所、“神七”的总指挥是一名领导,但同时必须是一位专家。比专家的权威还高一档次的是超凡魅力,因为你太有魅力了,所以大家服从你。周恩来总理有魅力《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值得大家研究。孙悟空对唐僧的服从大致经历了“被迫—自愿—敬佩”的过程。起初,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观音给他一条自由之路,就答应了保护唐僧的任务。但是觉得唐僧礼教太多、假仁假义,尤其觉得他没本事,但在紧箍的逼迫下不得不听命于他。这属于被迫服从、属于惩罚的权威。后来观音菩萨许诺,事成之后给孙悟空一个“正果”。这时的服从就带有自愿性质了。孙悟空此时对唐僧的服从明显的带有功利性,就像领导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一样,给下属安排一个期待的职位。这属于奖赏性权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悟空逐渐被唐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唐僧有几大优点被孙悟空所敬佩。第一:好学、悟性高。唐僧一有时间就读书,而且是人中人,悟性极高。第二:精力充沛。一个凡人,休息的时间居然比孙悟空还要少,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第三:最主要的是孙悟空意识到唐僧不是假仁义,是真善,意识到唐僧不是没本事2是太有本事。(有哪些本事,后边再讲)其实,我们可以深入一点,唐僧身上的几大优点,孙悟空何尝没有。孙悟空到三星山和第一个师傅学武艺,在三星山整整待了7年,7年后菩提老祖才教授他真正的长生之术、变幻之术。也就是说,7年的时间居然没有教他真才实学,7年的时间在“悟道”,孙悟空每听到妙处就欣喜如狂,非常善于学习。7年的时间,以他的猴脾气,怎能熬得住,如果每天他没有收获,他怎能乖乖的在那里。7年的时间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与其他弟子一样,孙悟空并没有觉得无聊,而且不愿意离开。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肯能达到这一点的。孙悟空精力充沛,师兄弟三人睡觉,悟空最警觉。孙悟空有善念,在吴承恩笔下,孙悟空绝对是个正面形象,有反抗精神、有斗志。因为悟空有正义感,所以悟空可能反抗世间不公。孙悟空好学、精力充沛、有善念。唐僧更好学、更精力充沛、更有善念。所以孙悟空敬佩唐僧。唐僧对孙悟空的认识其实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唐僧对孙悟空的评价就是“无德”,滥杀无辜、佛祖岂能饶你。后来渐渐意识到,孙悟空的本事,斩妖除魔是一把好手。而且有善念、有正义感。无非,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点过。痛恨强盗,唐僧主张感化、教育。孙悟空主张杀戮。唐僧对孙悟空最大的敬佩之处在于:孙悟空能降妖。“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一般不干预孙悟空降妖。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和之后的降妖除怪中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同是变幻人形,欺骗唐僧。但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却完全两个样。孙悟空敬佩唐僧,唐僧也敬佩孙悟空。因此,唐僧对孙悟空的领导是放心的。孙悟空对唐僧的服从是“死心踏地”。已经完全超脱了功利。这就是修养对领导的作用。《水浒》中李逵对宋江的服从,《三国》中诸葛亮对刘备的服从,大家可以分析一下。(二)领导者的素质与修养源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有人说,要有高尚的品德,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勤奋、廉洁等等。按照这个标准“雷锋”最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他勤奋、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但实践证明雷锋没有成为领导。一位优秀的领导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有领导专家说:现代的领导者应该懂经济、懂政治、懂法律。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中央电视台或者凤凰卫视等电台所作的一些谈话类节目。他们邀请的“特约观察员”,这些观察员今天评论政治类事件,明天评论经济类的事件,,后天可能评价军事类事件。这些人既懂政治,又懂经济还懂法律、军事。但实践证明他们仍然没有成为领导者。高尚的品德,较强的能力、勤奋守法只是一名优秀职工的标准,懂政治、懂经济、懂法律只是一名优秀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还有人总结,一名优秀的领导还得懂得幽默、有语言艺术等等。(大家知道一个这样的案例,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有西方记者给总理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管自己走的路叫做马路”所有的镜头对准周恩来,在笑话中国人管自己走的路叫做马路。总理非常洒脱的告诉他,中国人民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西方记者,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走路都是这样的?”建国初期,一些黑白影片中国人走路都是低头哈腰,匆匆忙忙的形象。总理一琢磨:这说明中国人民在走上坡路啊!多么睿智的回答。更重要的一个案例,在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多年的冷战状态,在总理案头有一只派克笔,著名的美国品牌。美国记者发现后,突然眼前一亮,问:请问总理阁下,您也用我们的派克笔?总理很洒脱,玩了好几圈说:不好意思,这是在越战中缴获的战利品。这样的回答多帅啊!)(范伟、赵本山的幽默)其实,以上这些只是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触及到领导素质的本质。领导者素质的本质只有三点:懂人、懂制度、懂制度与人的关系。在这里我并没有否认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较强的能力等,也没有否认领导者应该懂政治、经济、法律。而是说领导者表面素质之后的本质东西。有人曾经问台湾宏基老总施振荣,你为什么不让员工下班的时候刷卡,注重规章制度。如果刷卡,5点下班,肯定是5点下班走人。不刷卡,员工工作的时候不知道3就过了下班点了。而且,公司规定一事一毕,到了5点,一看事情没有做完,做完再回家吧。实质上,不刷卡,公司是赚了。他这些部门经理很厉害,到了6点左右,他们就看谁还在工作,就自己掏腰包给工作的员工买盒饭。员工很高兴、很感激,工作更卖力。有人建议,把买盒饭由公司出钱,并把它制度化。但是,董事会讨论了三次没有通过。部门经理自己掏钱买到的盒饭,员工很感激,盒饭很好吃。如果公司买的,员工一定会说:什么盒饭,跟猪食似的,加班也不给加班费!这样对人的激励就没有了。管理、领导讲究一个“变”字,最可怕的就是机械套用管理理论,要因时、因地的设定管理,就要清楚的体会到什么是人、什么是制度、人和制度的关系是什么。怎样才能懂人、制度、懂人与制度的关系呢?要站的高、看的远,就要更更上一层楼。就是说,领导者境界要高、见识要远。古代封建社会,我们非常注重一个人的修养与境界。儒家讲究修身,修身是一切行为的基础。道家讲究“道”“无为”,道、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我们通常说,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自从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和谐社会”理念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备受推崇,有学者用“阴阳”文化来研究管理。可见,易经中的易理是多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极力推崇的为人处世的两大道理。一曰“德行”的修养,一曰“谦虚”的行为方式。古代社会,非常推崇读书,诗书之家令人羡慕。但是古人读书和现代人读书完全是两回事。现代人读书是学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学一项技能。但是古人读书是“懂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指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为人处世的道理首推“德行”的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注重“德行”的修养,教育就是要让人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人要谦虚、谨慎。谦虚即指人与人之间处理关系,也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为人处世,当官做公务员也主张“德行”的修养,也要求我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但是我们很多部门、领域或者说整个社会的现实情况是“道德”不理想、行为不谦虚。我们提出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仔细看一下八荣八耻,哪一条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的,哪一条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底线。然而,就是这些做人的基本底线,在我们现在社会却要大力提倡。可见,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是怎样的。(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可不为深刻。“谦虚使人进步”毛泽东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为可贵的是在毛泽东那里,谦虚被转换成了一种治党方式,从而也就成了一种治国方式,叫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我们党打江山的年代,“批评与自我批评”“治病救人”的风气非常浓厚,而且有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大家坐到一起谈一谈,你有什么缺点,我有什么缺点、优点,互相交流。团结了队伍、凝聚了力量。而现在,我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基本上流于形式,我们已经失去了谦虚。我们对人要谦虚,我们对待大自然也要谦虚。现在,我们的环境保护很差,我们对大自然的谦虚做的不够。纵观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环境保护也就是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可以用“疯狂”来表示。最近,有官员指出“发达地区的水都是黑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古人“德行”修养比现代好,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谦虚”文化。因为在古代的理论体系中,透着浓厚的“敬畏”感。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的敬畏感,也来自于对“天”“地”“人”本身的敬畏。何谓天,天本身可以转化为神与仙,而不是鬼。神与鬼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德行”,有德者为神,无德者为鬼。“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我们从没有说“有钱能使神推磨”。因为神是有德所以富贵不能淫。大家应该注意,这里是敬畏天,而不是迷信天。比如,我们文登对李龙王的祭奠,绝4不是迷信,而是敬畏,还有对各种海神的敬畏等等,无非在心理上祈求一个平安,并没有其它的迷信上的意义,或者说这方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对地的敬畏体现在风水学说,风水学说有很大的道理,抛开其消极因素,实际上反映了古人人与自然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古人一般遵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很少像现代人那样“开天辟地”破坏大自然,使得我们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对人的敬畏,体现在“敬祖”和子嗣事业的繁衍。敬祖先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子嗣的延续,为了后代比上一代更好。为了保证后代比上一代更好,仅仅祈求祖先的保佑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行善积德。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敬天地不如敬人。敬人就要行善积德。正是因为我们有敬畏天地,敬畏人的敬畏之心,正是因为我们希望子孙胜过我们的功利之心,最终才有行善积德的逻辑。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求神不如求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