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1作者:郭朋朋指导教师:王正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经济增长的模型对我国1978—2005年的区域经济差异做实证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做进一步探讨,以期对我国的经济差异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一引言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2006年9月份中国统计局出版的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二文献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一般来说,所谓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Kuznets)给经济增长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1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的得到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正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感谢经济管理学院06级硕士刘瑞明对本文实证方面的帮助和修正。当然,文责自负。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假设条件,经济增长理论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此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K.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F.Domar)在20世纪40年代同时独立地提出的内容相近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旨在说明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经济波动的原因,哈罗德—多马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最基本的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1956)在研究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放松了对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且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就是增长的唯一动力。但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的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新”增长理论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1986)和卢卡斯(R.Lucas1988)为代表的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研究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的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类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度学派通过制度的视角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上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无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如何,他们都企图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及机制进行解释。(二)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二战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增长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共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即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两极分化: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多数地区持续的经济停滞、落后。这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直接表现为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化,对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与假说,在这里,主要对研究区域差异问题所相关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差异理论进行归纳与综合性评论。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理论为代表。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957年缪尔达尔(G..Myrdal)出版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dualeconomy)理论,利用“扩散效应”(spreadeffects)和“回波效应”(backwasheffects)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缪氏认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差异。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A.O.Hirschman1958)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3、倒“U”理论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在1955年对美国经济协会中的演说时,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别倒“U”型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2即收入差别的长期趋势类似于一个倒写的U字。库兹涅茨这一观点的依据,仅仅是当时所能找到的不完全的数据资料,是对于若干富国和穷国中的收入分配的估算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历史上的走向。后人根据对大量数据的研究,对他的这一假说或支持或质疑。鲍克特3、克莱恩4、钱纳里和赛尔奎因5、阿鲁瓦利亚6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说。然而,菲尔兹7对19个国家43个年份数据资料的研究发现,穷国的不平等程度并没有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富国也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不过,费景汉、拉尼斯和郭(Fei,Ranis,andKuo1979)对中国台湾省的研究表明,台湾经济增长与平等是相伴生的。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Williamson)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根据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来的一种假说。该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逐步扩大,但经过一段时期,地区差距将逐渐保持平稳。当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后,地区差距最终将会趋于缩小。这一理论将时间因素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注意到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随时间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这种运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达到平衡发展的目标,也成了区域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最近的区域差异理论主要包括:1、现代企业区位选择论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于1991年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所以中心——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克鲁格曼等人1999年又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探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和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产业聚集现象产生的原因。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贸易成2Kuznets,EconomicGrowthandIncomeInequa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Vo1.45,No1March,1955,P183Paukert,Felix.IncomeDistributionatDifferentLevelsofDevelopment:ASurveyofEvidence,InternationalLabourReview,August-September,19734Cline,William.DistributionandDevelopment:ASurveyoftheLiterature,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75.5Chenery,AollisB.andM.Syrquin,PatternofDevelopment,1950-70.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6Ahluwalia,MontekS.InequalPovertyandDevelopment,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3,(December1976):307-12.7Fields,GaryS.GrowthandIncomeDistributioninGeorgePsachropoulos,ed.EssaysonPoverty,Equity,andGrowth,Oxford:Pergamon,1991,pp.41-5.本高时,两个产业同时存在于两个经济中,而在贸易成本低时,产业聚集的现象是可能的,并且也是必需的,甚至可能走上彻底的专业化道路。2、贝克尔(G.Becker)、墨菲(K.Murphy)和塔莫拉(R.Tamura)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他们在1990年共同发表的《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认为,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生育率和处于不同的均衡状态,因而区域差异扩大。3、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巴罗与萨拉─马丁(R.J.BarroandSalaX.Martin)于1992年提出的“条件收敛”(conditionalconvergence)观点认为,尽管国家现在的收入水平与长期趋势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增长也就越快,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长期增长的潜能,导致区域之间的差距趋向发散。而多瑞克与圭根(DourickandNgugen1989)认为,收敛只会发生在最富裕的国家,特别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所以被人们称作“俱乐部收敛”(clubconvergence)效应。4、布雷兹斯、克鲁格曼与齐登(Brezls,PaulR.KrugmanandD.Tisddon1993)提出了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式。在该模式中,他们认为,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领先国家的地位并非永久不变,发展中国家通过有利的技术开发政策,把握住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三)对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评析上述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它们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