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 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病毒性鱼病一、病毒及病毒病的主要特点1.病毒的主要特点?2.病毒病的主要特点: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2)传播快,难控制;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二、淋巴囊肿病1.病原:淋巴囊肿病毒,DNA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直径130~260nm。2.症状和病理变化:属慢性皮肤瘤,在皮肤、鳍及鳃部有水泡状肿胀物。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4.流行情况:已发生于包括鲆和鲽等100余种海淡水鱼类,多发生于高温季节。5.防治:无有效方法Chapter7.养殖鱼类疾病三、真鲷虹彩病毒病1.病原:真鲷虹彩病毒(Iridouirus):病毒粒子正六角形,大小为200~240nm;感染部位为鲷科鱼类的脾脏,其次为肾脏。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发黑、体表和鳍条出血、脾脏肥大,肾脏肥大。[光镜]病鱼脾脏有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电镜]脾脏细胞内有许多的六角形的病毒粒子。3.诊断方法:[初诊]脾脏异常肥大[确诊]LM下有异常肥大细胞、EM下脾脏细胞内有病毒粒子4.流行情况:鲷科鱼类的幼鱼发病死亡高,发病高峰水温22~26℃5.防治:无有效方法养殖鱼类疾病:病毒性鱼病四、草鱼出血病1.病原:呼肠孤病毒(Reouirus),属dsRNA病毒,球形六边体,直径70nm。该病毒在草鱼的吻端、性腺、鳍条、肾脏等单层细胞中复制2.症状和病理变化:体表发黑,口腔、头部、眼眶和鳍条基部等处出血、眼球突出,肌肉呈斑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者内脏出血,但肠壁仍较结实。3.诊断方法:[初诊]根据症状[确诊]EM检查肾脏等部有无病毒粒子4.流行情况:1龄以下鱼种危害严重,发病高峰为25~30℃左右5.防治:腹腔注射组织疫苗养殖鱼类疾病:病毒性鱼病五、痘疮病1.病原:一种疱疹病毒,具体不详。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斑点,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液;此后白色斑点逐渐扩大,且病变部位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增生物不断脱落与重生。3.诊断方法:根据初期的小白点及后期的石蜡状增生物可确诊4.流行情况:流行不广,我国只在1957~58年在上海有报道,危害对象为2龄鲤鱼,死亡率为10%左右5.防治:未研究。四、其他海水病毒病:锦鲤的疱疹病毒、石斑于鱼的虹彩病毒,等养殖鱼类疾病:病毒性鱼病第二节细菌性鱼病一、细菌性鱼病的特点与种类1.细菌及细菌性鱼病的特点:1)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2)细菌与病毒不同,容易进行人工培养;3)细菌个体较病毒大,可在LM下看到;4)细菌性鱼病可用疫苗预防,也可用药物防治。2.细菌的类型:1)按形态分:2)按革兰氏染色结果分:3.细菌的形态结构:养殖鱼类疾病二、弧菌病1.什么是弧菌?2.水产致病弧菌有那些主要类型?(一)鳗弧菌病1.病原: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属于G-,短弯杆状,0.5~0.7×1~2m,极生单鞭毛,适温10~35℃2.症状和病理变化:因病鱼种类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差异,常见症状有:1)外观:体表先褪色,继而出血变红,鳞片脱落,溃疡,眼球突出等;2)内部:脏器及肌肉有点状出血,严重者甚至出血坏死3.诊断方法:[初诊]病灶部位刮取组织镜检;[确诊]细菌培养与鉴定4.流行情况: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感染对象极为广泛5.预防:操作小心、合理放养、水质清新、饵料优良、免疫接种6治疗:a.抗菌素(土、金、四环素等)50~70mg/Kg鱼天,连续5~7d;b.磺胺类药物:200mg/Kg鱼天,连续5~7d.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二)创伤弧菌病1.病原:创伤弧菌(V.vulnificus)属于G-,直或弯曲杆状,0.5~0.8×0.8~3.2m,极生单鞭毛,最适生长盐度:3%;43℃生长,45℃不生长。2.症状和病理变化:行动迟缓,体表不定部位溃烂,严重时烂成深洞。3.诊断方法:[初诊]依症状;[确诊]细菌分离与鉴定4.流行情况:对于网箱养殖石斑鱼,全年均可危害,死亡率70~100%。该均属条件致病菌,传播方式主要为经皮传播。5.预防:操作小心、合理放养、水质清新、饵料优良、免疫接种6治疗:土霉素和金霉素等抗菌素:50~70mg/Kg鱼天,连续5~7d。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三)溶藻弧菌(暴发性溃疡病)1.病原: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G-,菌体弯曲,无荚膜,有芽孢,0.5~0.7×2.0m,极生单鞭毛,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首先出现小白斑,继而发展为全身性多处大面积溃烂,溃烂处有时深可见骨。3.诊断方法:[初诊]根据疾病发生的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细菌分离与鉴定4.流行情况:高温季节为该病暴发的高峰(三亚为4~11月),死亡率可高达90%,危害对象包括鲑点石斑和青石斑等。5.预防:同创伤弧菌病6治疗:同创伤弧菌病。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三、链球菌病1.病原:海豚链球菌(Strptococcusiniae):G+,每个单体呈卵圆形,有荚膜,0.7×1.4m,无运动能力,无鞭毛。发育温度为10~45℃(最适20~37℃);盐度为0%~7%(0%);pH值3.5~10(7.6)2.症状和病理变化:[主]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鳃盖内侧出血或溃烂;[次]脏器点状出血,食欲减退,打转沉底死亡。3.诊断方法:[初诊]根据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出血及脏器出血等症状;[确诊]细菌学检查4.流行情况:主要侵害鰤鱼,其他还有牙鲆、虹鳟鳗鲡、罗非鱼等,属条件致病菌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5.预防:a.投鲜饵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b.适度放养:10Kg/m3(网箱)6治疗:a.盐酸强力霉素50~70mg/Kg鱼天,连续7d;b.红霉素或螺旋霉素:25~50mg/Kg鱼天,连续4~10d。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四、假单胞菌病1.病原:有2种,包括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G-,短杆状,0.3~1.0×1.0~4.4m,一端有1~6根鞭毛,具运动能力,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盖出血,鳍条腐烂;有的形成疖疮或溃疡,肠道充满糜烂状粘液,低温期病鱼有腹腔积水。3.诊断方法:从外观较难诊断,确诊需从脾脏或肾脏等部位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4.流行情况:世界各地温水性和冷水性海、淡水鱼类均可发生,全年都可发病,以夏初到秋季较多。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放养密度太大和投喂饵料过多6治疗:a.四环素类抗生素:20~50mg/Kg鱼天,连续5d;b.氯霉素:20~50mg/Kg鱼天,连续5d。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五、肠炎病1.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otataf.intestinalis)G-,短杆状,0.4~0.5×1~1.3m,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多数两个相连,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腹部膨大并伴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腹腔积水,肠壁发红,肠粘膜溃烂,肠内充满黄色粘液。3.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以下两点:(1)肠道(特别是后肠)充血发红;(2)从肝、肾或血中可检出病原菌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鱼,特别对一龄以上的草鱼危害严重,常与烂鳃和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主要为4~9月。5.预防: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口服大蒜等药物。6治疗:a.磺胺胍:day1:100mg/Kg鱼天;day2~6:50mg/Kg鱼天;b.呋喃唑酮:100~200mg/Kg鱼天,连续6d。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六、疖疮病1.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otataf.furunculus)G-,短杆状,0.5~0.6×1~1.4m,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有运动力,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体表局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红肿高出体表,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出血,充满脓汁并有体液渗出。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与赤皮病区别]赤皮病常成片充血和脱鳞,无肿,且常与烂鳃和肠炎并发;[与打印病区别]打印病灶常在肛门附近两侧;疖疮病病灶常在背鳍基部两侧。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鲤鱼,鲢鳙鱼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鱼类均为7cm以上的个体。5.预防:避免鱼体受伤。6治疗: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或用漂白粉食盐挂篓,同时口服磺胺噻唑:day1:100mg/Kg鱼天;day2~6:50mg/Kg鱼天。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七、白头白嘴病1.病原:一种粘球菌(Mycococcussp.)G-,短杆状,无鞭毛,滑行运动,其菌落边缘假根状,解剖镜下似菊花。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呈乳白色,唇张闭失灵,口周皮肤溃烂且有絮状物粘附其上。3.诊断方法:(1)病鱼在水中具明显白头白嘴症状;(2)发病快,来势猛,死亡高;(3)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发病主要在高温季节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鲢、鳙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发病季节从5月开始,6月达高峰,8月后病情消失。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鱼种过塘用2~2.5%食盐或1%大黄煎液浸洗消毒。6治疗:a.0.1~0.2ppm呋喃唑酮均匀泼洒或以100~200mg/Kg鱼天投喂;b.2.5~3.7ppm大黄,以0.3%氨水浸泡12~24h后稀释并全池泼洒。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第三节真菌性鱼病真菌性鱼病在淡水鱼类中种类较多,如水霉和绵霉引起的肤霉病、鳃霉引起的鳃霉病等;但海水鱼类中真菌病种类较少,目前仅知2种。一、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及种类1.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1)真菌属真核微生物;2)真菌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3)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2.真菌的类型:1)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2)丝状真菌:如水霉、绵霉等3)大型真菌:如香菇等养殖鱼类疾病二、鱼醉菌病该病最初被认为是孢子虫病,后发现其生活史具菌丝阶段,因而归为真菌1.病原:霍氏鱼醉菌2.生活史:发育期发芽前期发芽及丝状体期繁殖期发育期1)发育期:由只具2个核的丝状孢子发育成10~100个核的多核球状体;2)发芽前期:核和细胞质的量继续增加,原生质与细胞壁分离,形成伪足突起;3)发芽及丝状体期:细胞壁部分破裂,原生质突出成发芽状,分枝成无隔菌丝;4)繁殖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丝状体孢子,并在每个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细胞壁,最终丝状体破裂,释放丝状孢子进入宿主组织。3.症状与病理变化:轻者无症状,重者在肝脾等部位有许多小白点,腹部积水。4.诊断方法:取病灶组织压片检查,有多核球状体者即可确诊。5.流行情况:已发生于80余种海、淡水鱼上,为危害严重的真菌病之一。6.防治:清除病鱼、死鱼以防传染;治疗尚无方法。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三、肤霉病又称“水霉病”或“白毛病”,为淡水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1.病原:水霉属和绵霉属的部分种类其菌丝为管形的无横隔的多核体,通过分枝的内菌丝深入遇到皮肤和肌肉以吸收营养,其外菌丝分枝较少,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2.症状与病理变化: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来感染部位呈白毛状,因其能分泌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鱼受刺激后产生大量粘液,最后瘦弱而死。3.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类或鱼卵表面的“白毛“症状可诊断。4.流行情况:对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和鱼卵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温为20℃左右时的春季,常为受伤后的继发性感染。5.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6.治疗:1)用0.15~0.2ppm孔雀绿或2~3ppm亚甲兰全池遍洒;2)用65~70ppm孔雀绿浸泡3~5min(鱼);或用6~7ppm浸泡鱼卵10~15min.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第四节原虫性鱼病原虫性疾病是指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原虫性疾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孢子虫的许多种类A.鞭毛虫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的一类原生动物,生殖通常为无性的纵二裂。一、锥体虫病1.病原:锥体虫(属动鞭纲、动核目、锥体虫科);身体狭长、呈柳叶状,身体后端长出一根鞭毛,该鞭毛延伸至身体前端后游离呈前鞭毛,鞭毛与身体之间形成一波浪形的波动膜.2.传播方式:属血液寄生虫,主要由鱼蛭

1 / 1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