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中首要的是()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5.“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这是()A.诡辩论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7.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8.在社会心理的复杂结构中,最稳固、最持久的是()A.阶级心理B.民族心理C.个人心理D.群体心理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发展D.静止1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就在于,人民群众是()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D.社会生产力的体现11.“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体现了()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论点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3.区分国家的性质,主要是依据()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D.科学文化发展水平1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D.生产力15.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16.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A.认识过程中的质变B.认识过程中的量变C.认识仍旧处于低级阶段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17.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体现了()A.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B.唯物主义可知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物质第一性观点18.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A.属于质变范围B.属于量变范围C.旧质的变化D.度范围内的变化19.“时势造英雄”体现了()A.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作用B.历史的必然性C.历史的偶然性D.历史运动中人的自觉能动性20.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二.多项选择题(最低有两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0分)1.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A.本质就是现象B.现象就是本质C.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并不属于本质E.现象中的真象是本质的,假象不是本质的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劳动资料E.教育3.矛盾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下列区分()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C.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E.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4.经济基础是()A.生产方式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物质基础E.物质关系5.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科学唯物主义D.世界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无动亦无静,无静亦无动D.静也是动E.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7.真理的客观性在于()A.对客体的主观反映B.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C.认识主体的客观状态D.内容是客观的E.真理的绝对性8.唯物辩证法是关于()A.历史规律的科学B.认识规律的科学C.思维规律的科学D.普遍联系的科学E发展的科学9.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精神现象()A.政治制度B.方针C.真理D.道理E.剩余价值10.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包括()A.概念B.感觉C.知觉D.表象E.结论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便是真理。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斗争性是绝对的,因此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四.论述题: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论述如何看待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5分)五.材料题(15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之中。”说明并论证江泽民同志上述讲话的直接哲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