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前景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前景研究(柳科协软20071号)课题一、绪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工艺技能和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以及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在构建地域人文精神、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有效的运用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和多元收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柳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底蕴深厚。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柳州”的建设等等,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二、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柳州自汉建制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地。目前柳州有48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3.3%,世居民族有汉、壮、苗、侗等。这些族群在长期的相处交流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又相互融合了多个民族元素的独特2文化。在2006年以来柳州市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整理出14类18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苗族的坡会、服饰,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等,涵盖了生产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日、语言文学、手工技艺、歌舞曲艺、游艺竞技、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些在民众中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完好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蕴涵着民族和族群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文化特质和文化交融,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式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工艺、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2005年以来,经过普查和逐级申报,柳州市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苗族系列坡会群、彩调(与自治区联合申报)等四项被公布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苗族系列坡会群、柳州山歌、高沙锣鼓、侗戏等七项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苗族系列坡会群、柳州山歌、柳南高沙锣鼓、融水苗族芦笙斗马、鹿寨平山山歌、柳城民间传统山歌等八项名录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江县壮族师公舞、融安县长安文场、三江县花炮节、侗族百家宴、侗族刺绣、侗族医药、侗族款文化(注)、侗族器乐、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等九项名录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开展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表县名种类具体内容保护现状三民间文学故事《甫宽》民间美术剪纸有传承人农民画有传承人3江民间音乐侗族大歌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六甲歌草苗明歌侗笛侗族芦笙民间舞蹈芦笙踩堂戏曲侗戏已被收录至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杨开远获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曲艺讲款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杨似玉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刺绣有传承人银器首饰制作有传承人消费习俗百家宴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生礼俗挑新水岁时节令抬官人民间知识侗族医学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抢花炮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龙舟融水民间文学故事《底兄》故事《灯花》故事《覃赖二的故事》传说《多达泉》传说《古鼎龙潭》民间美术苗绣有传承人蜡染有传承人民间音乐果哈苗族唯一的民间弓弦乐器,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果铃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芦笙盛行于坡会、节庆、宗教祭祀及婚、丧、礼俗等场合,保护状况良好朋比仅大浪乡的桐里村还保留这一古老乐器踩堂曲流传安陲、安太、四荣、香粉、拱洞、红水、白云、大年等乡镇,保护状况良好民间舞蹈芦笙踩堂苗族坡会上的群舞,遍及15个乡(镇)。目前全县共有300多支芦笙队芦笙打同年盛行于苗年(即平年农历十一月为二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或二十九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及坡节期间芒蒿舞安陲一带仍然保留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且盛4行于每年坡会跳嘎芦盛行于每年坡会期间戏曲彩调剧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出现艺人年龄老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境况侗剧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面临传承断层局面桂剧桂剧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苗剧艺人年纪的逐渐老化,难以得到传承,状况濒危,处境令人担忧民间手工技艺竹刻有传承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斗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五,香粉的古龙坡会均举行斗马活动斗鸟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定苗族鸟会日苗族拉鼓每5年、7年或13年举行1次,参加活动万人以上岁时节令苗族系列坡会群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梁炳光获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融安民间文学传说《龙纳村的由来》传说《米洞村的由来》民间音乐融安山歌盛行于过年过节或农历“三月三”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龙舟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利用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旅游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有利有弊,如何对其进行合理而必要的利用,如何解决市场与保护的矛盾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有众多不同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而且普遍的利用方式,并且力度在不断地加大,柳州市也不例外。近年来,柳州市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三点一线、一江两片”的发展思路,整合三江、融安、融水三县民族风情资源,打造“百里风情”旅游走廊,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5内的民间文化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两县旅游业的发展最初正是建立在开发和利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础上的。融水县苗族节庆曾在90年代旅游市场上独树一帜,其中系列坡会几乎每年都吸引了包括香港、澳门及欧美的众多游客。三江县的风雨桥、鼓楼等充满侗族风情的建筑和风光,经法国画册和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宣传,迅速成为吸引法国以至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等海外游客的热点。近几年来,三江县的旅游总收入连年攀升,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2550万元增长至2006年的4200万元,2007年则突破4700万元,同比增长26.5%,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00万美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收入的贡献都达到69%以上。三江县近年来旅游收入情况2000300040005000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年份旅游收入(万元)图1三江县五年来旅游收入情况三江县非物质文化对旅游收入的贡献69%其他收入非物质文化收入图2三江县非物质文化对旅游收入的贡献融水县的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3550万元增长至2007年的5230万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收入的贡献都达到62%以上。6(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产品和产业的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产品和产业的开发中,从而取得文化与市场的双效收益,这样的实例已经很普遍。1、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运作。柳州的棺材制作曾是享有盛誉的传统手工业,随着传统丧葬方式的消失,棺材的制作已经从居民日常生计中淡出,但由于棺材与“官”、“财”的谐音,有“升官发财”之意,因此棺材转型为手工艺品,成了别具特色的送礼馈赠品,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工艺棺材曾被港商包销。三江的侗锦做工精细,色彩绚丽,结构精密严谨,具有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也有较强的市场需求。但从整体来看,柳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还比较少,投入不多,规模小,自发性较强,还没有专门的产业基地。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子的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指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也包括与其有关的工具、实融水县近年来旅游收入情况20003000400050006000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年份旅游收入(万元)图3融水县近年旅游收入情况融水县非物质文化对旅游收入的贡献62%其他收入非物质文化收入图4融水县非物质文化对旅游收入的贡献7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所蕴含的文化因子既有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如芦笙制作是一门技艺,芦笙是民间乐器,芦笙曲与芦笙舞体现出苗族人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芦笙舞都是文化因子。相对于上一种利用方式来说,这种借用更为广泛普遍。如在文艺作品中,舞台剧目《刘三姐》是以刘三姐这一民间传说形象为主要人物,其剧情也以有关的民间文学为基础。《白莲》、《八桂大歌》等剧作中充分运用了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舞蹈、民歌、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等多种元素。在建筑上,市中心五星街商业建筑中运用骑楼的形式,丹洲村的旅馆则更多继承了苗侗民族的居住习俗,以竹木为原料、以吊脚楼为样式。(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建城市品牌和形象的资源加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特色和人文内涵是以某区域某族群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文化基础为深层底蕴,是一片地域、一个族群区别于其它地区和族群最鲜明的生活文化标志,是民族、地域性格气质的鲜明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精神因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无孔不入的当今社会,它的独特性无疑赋予了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人文禀赋,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蕴涵着传统文化优秀的道德情操,传递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通过宣传、利用和传承,可以提高市民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们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渊远文化赋予了柳州人开朗、热情、包容的性格,这种地方气质与形象已为周边地区的人们所认同,多元的民族文化也成为兼容并蓄的柳州本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建设“文化柳州”,要“立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民族民俗风情优势,打响‘风情柳州’品牌”,就是将城市的形象定位之一锁定8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之上,通过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来塑造地方形象,展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和谐,进而提高城市的综合软实力。民族地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点,苗族的节、侗族的节、壮族的歌和瑶族的舞被写入柳州城市名片。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结合的尝试逐渐推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放到东盟博览会上进行宣传推广。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而,由于认知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原因,柳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挖掘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只有在良好的传承保护机制下焕发出新生光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挖掘保护传承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已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得不够深刻透彻、整理得不够全面;保护意识不强,不少民间手工艺制品和珍贵实物难以得到妥善留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以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还来不及开发整理,便因艺人的离世而消失。究其种种,既有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等客观原因,也暴露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现今文明冲击下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二)、开发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心态。一方面有些开发者热情高,却并不真正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导致开发流于表面化趋同化,甚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