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本质特征和发展(1)第二节物质和意识(4)第三节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7)第四节实践、认识、真理(11)第五节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6)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科学体系(2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6)第三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29)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30)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2)第四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36)第五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9)第六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49)第七节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56)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形势政策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5)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66)第三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67)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67)第五节构建和谐社会(68)第六节科学发展观(70)第二部分法律第一章法理学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83)第二节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84)2第三节法的制定(85)第四节法的实施(87)第二章宪法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90)第二节国家性质(91)第三节经济制度(92)第四节政权组织形式(93)第五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94)第六节国家机构(95)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98)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00)第三节行政行为概述(101)第四节抽象行政行为(103)第五节具体行政行为(104)第六节行政合同(111)第七节行政程序(112)第八节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113)第九节行政赔偿(114)第十节行政复议(118)第十一节行政诉讼(122)第四章民法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26)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128)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29)第四节物权与所有权(130)第五节债权(130)第六节知识产权(132)第七节人身权(133)第八节财产继承权(133)3第九节民事责任(134)第十节诉讼时效(136)第四部分管理、人文与科技第二章行政管理第一节政府职能及其转变(219)第二节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223)第三节行政领导(230)第四节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236)第三章人文与科技第一节历史常识(242)第二节文学常识(260)第三节科技常识(265)第五部分事业单位知识第一章我国事业单位的产生与特点第一节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269)第二节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269)第三节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77)第二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第一节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系(278)第二节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情况(279)第三节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279)第三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程第一节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脉络(281)第二节财政公共支出改革(282)第三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83)第四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287)第五章聘用合同第一节聘用合同概述(294)第二节聘用合同的订立(294)第三节聘用合同的履行(295)4第四节聘用合同的变更(296)第五节聘用合同的终止(296)第六节聘用合同的解除(297)第七节违反、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299)第六章人事争议仲裁第一节人事争议仲裁概述(301)第二节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和管辖(303)第三节人事争议仲裁调解(305)第四节人事争议仲裁组织机构(307)第五节人事争议仲裁时效(309)第六部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323)附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对象角度看,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从意识形态看,哲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具有阶级性。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整个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和原则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质、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是本质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是本质的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依照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本质特征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以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欧洲工人运动勃然兴起,无产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指明斗争前途,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说,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2.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自然科学领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产生了一场自然科学革命,证明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3.理论来源任何理论的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继承前人思想资料的结果。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加以彻底改造,创立了崭新的哲学。(2)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重要贡献。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制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上述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历6史提出的任务;这又是和他们本人的艰苦努力和献身精神分不开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亲自参与和领导工人斗争,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1.阶级性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理论都具有阶级性,当剥削阶级思想家掩盖自己哲学的阶级性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它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2.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将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建立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在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科学性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是否达到科学形态的一个标志。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古代,哲学与许多具体科学混为一体,人们把哲学看作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许多具体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但是,当时的哲学家们依然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极大地妨碍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几千年哲学发展的历史,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做了科学的规定: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同7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他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等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2.中国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同志和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前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我们在新的时代,必须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进步。第二节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换句话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它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揭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从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和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的认识。这就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坚固的基石。8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