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波-陶行知教育名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评析《陶行知教育名篇》吴兴波释题: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现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陶行知教育名篇》主要思想内容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校长观教师观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作为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己任的陶行知,立足中国教育的实际,从中国教育的最薄弱处,也是中国教育的最紧要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起,从扫盲教育做起,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以解决中国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问题。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们还是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陶行知教育故事:陶行知喂鸡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三自教育主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19年提出“自主”、“自立”、“自动”是公民应具有的素质生活教育之特质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四颗糖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对创造教育的理解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创造教育思想对创造教育的理解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实施创造教育的方法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手脑相长歌陶行知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民主化劳力上劳心民主化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宽容学生,了解学生,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陶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心者、劳力者及劳心兼劳力者转化为劳力上劳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造教育。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实施创造教育的方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校长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动的校长。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观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友爱同事,团结协作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的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