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安煤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论证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鑫安煤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论证报告鑫安煤矿二00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编制人:司化汝赵华徐峰梁国新宁强高德文王斌刘绪全审核人:吴文兵目录1、矿井基本情况…………………………………………………………………11.1矿井开采的基本情况………………………………………………………11.2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21.3矿井顶底板和冲击地压……………………………………………………131.4矿井通防的基本情况………………………………………………………142、深部开采顶板控制及冲击地压………………………………………………152.1采煤工作面顶板岩层运动规律及矿压观测………………………………172.2深部巷道掘进与支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02.3冲击地压问题………………………………………………………………232.4地应力测试…………………………………………………………………242.5安全开采评价………………………………………………………………243、深部开采火、瓦斯灾害及其预防控制………………………………………253.1矿井通风系统………………………………………………………………253.2深部开采瓦斯灾害及其预防控制…………………………………………283.3深部开采内因火灾及其预防控制…………………………………………403.4深部开采地温及其预防控制………………………………………………433.5安全开采评价………………………………………………………………464、深部开采水害及其预防控制…………………………………………………474.1矿井含水层…………………………………………………………………474.2矿井涌水特征………………………………………………………………474.3矿井水害特征分析…………………………………………………………474.4矿井深部开采水害措施及其有效性分析…………………………………494.5矿井深部开采水害预防与治理方案………………………………………524.6安全开采评价………………………………………………………………565、矿井综合安全开采评价结论…………………………………………………575.1矿井安全开采的开采深度警戒线及可靠性总体分析论证………………571鑫安煤矿深部安全开采技术论证报告1、矿井基本概况1、1矿井开采的基本情况(1)矿井地理位置鑫安煤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宁阳县境内,距宁阳县城约9km。兖(州)~新(乡)铁路在井田南部约25km处东西向通过,西到菏泽与京九铁路相连,至新乡与京广铁路相接,东至兖州与京沪线和兖石铁路连通。兖(州)兰(考)国道公路干线横贯工作区南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地理坐标:东经116°41′00″~116°45′00″,北纬35°42′00″~35°45′00″,东西长约2~9km,南北宽约1.3~9km,面积约27.8667km2。共有9个拐点坐标控制全区。(2)矿井开拓开采情况鑫安煤矿2003年建井,2006年10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矿井划分为-147m、-380m、-600m、-800m四个水平,目前开采水平为-380m水平,地面标高+57.6m~+58.8m之间。目前最深已达-600m水平,开采深度在-480m以上,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暗斜井开拓,采用走向长壁式后退式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3)开采煤层山西组含煤2层,即2、3煤层。太原组含煤22层,即4、5、6、8上、8中、9、10上、10中、10下、12上、12中、12下、14、15上、15中、15下、16、17、18上、18中、18下、19煤层。其中3、16煤层全区大部可采,15下、17煤层局部可采,各煤层的厚度、结构、稳定性及间距变化情况见表1-1。另外9、102上、10中、12上、12下、15中、18中、19煤层均有1个点可采。可采煤层厚度、结构、稳定性情况一览表表1-1煤层名称煤层夹石全区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点数)结构稳定性可采性间距(m)层数主要岩石31.00~8.564.63(24)简单较稳定大部可采67.75~148.97125.54(8)12.05~25.1017.36(8)4.50~12.838.15(13)0~2炭质泥岩泥岩15下1.30~2.832.20(10)较简单较稳定大部可采1~2炭质泥岩泥岩160.56~2.381.47(15)简单稳定大部可采0~2炭质泥岩炭质细砂岩170.30~1.340.89(15)简单较稳定大部可采0~2炭质泥岩矿井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200m~-1200m,截止2007年末全区保有资源储量为20911.4万吨,可采储量3615.1万吨。其中开采深度600m以下截止2007年末全区保有资源储量为19881.2万吨,可采储量3295.1万吨。(4)矿井采、掘工作面个数、名称等基本情况目前共有2个采煤工作面,全是炮采工作面,分别是-380m水平1304和1305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共有4个,分别是1300采区1302北块修巷、1300南翼采区轨道下山、-600m水平回风大巷、-800m轨道暗斜井。1、2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31、2、1矿井地质1、2、1、1地层矿井内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莱阳群、二迭系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石炭系本溪组、奥陶系中下统,见地层综合柱状图。现分述如下:一、第四系(Q)厚18.60~72.95m,平均44.63m。由粘土、砂质粘土、细中砂层组成。本系属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二、新近系(N)厚度47.90~143.50m,平均102.43m。主要由紫红、棕黄、浅黄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组成,含石膏晶体,局部半固结,硬度中等。三、古近系(E)厚度81.55~562.95m,平均190.20m。主要由紫红、灰绿、黄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和砾岩组成。四、白垩系下统莱阳群(K1L)厚度16.40~356.20m,平均154.40m。分上下两个亚组。上亚组主要由灰、深灰至灰绿色粉、细砂岩组成,夹泥岩和泥质条带。下亚组主要为一套紫灰色、暗紫色和砖红色中、细砂岩、粗砂岩,夹粉砂岩。五、二迭系(P)1、石盒子组(P1-2s)最大残留厚度408.55m,平均161.87m,井田南、东部保留较厚。由上至下可分为孝妇河段、奎山段、万山段、黑山段,主要岩性及厚度如下。(1)孝妇河段:最大残留厚度184.10m,平均126.51m,以红褐、灰绿色泥岩4为主,次为白、灰绿色细、中砂岩。(2)奎山段:厚度17.80~49.20m,平均24.17m,以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底部为含砾粗砂岩。(3)万山段:厚度99.50~225.10m,平均150.10m,由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及泥岩组成。近底部发育有一层铝土岩(B层),是较好的标志层。其下发育有一层中细粒砂岩,以此砂岩与黑山段分界。(4)黑山段:厚度38.20~63.50m,平均48.98m,由褐黄、紫灰、灰绿等杂色泥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砂岩组成。属温湿、干热过渡条件下的内陆河湖相沉积,中下部所夹细、中粒砂岩不甚稳定,常相变为粉砂岩、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连续沉积。本组属干热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本组主要有单网羊齿、大羽羊齿、栉羊齿、栉蕨、真蕨及种子蕨等植物化石,其中以大羽羊齿、华夏齿叶和孤曲栉羊齿特别发育。2、山西组(P1s)厚33.70~91.15m,平均65.04m,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含量较高。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中下部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薄层,砂岩含量较高,砂岩中见有粉砂岩泥岩包裹体和煤线。斜层理发育,含海绿石。底部泥质含量增多,常为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且细砂岩中见有粉砂岩泥岩包裹体。波状及浑浊状层理发育,见底栖动物通道,为一良好标志,下伏以太原组最上1层灰岩顶界海相泥岩底为界,与太原组为连续沉积。本组内含煤层(2、3),其中3煤层厚度大,储量丰富,为本区主采煤层。本区为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发展的过渡相沉积,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53、太原组(C2P1t)全矿井普遍发育,厚174.64~184.80m,平均179.35m,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浅灰色中、细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石灰岩16层,其中三、十下灰厚度大且稳定;五、七、八灰较稳定,其它石灰岩局部发育,有相变现象。含煤22层,大部分煤层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仅15下、16、17煤层局部可采,但可采面积小。本组地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明显,粒度韵律清楚,主采煤层、标志层层位稳定,易于对比。以最下1层灰岩底界为本组底界并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六、石炭系上统(C2)本溪组(C2b)厚度8.15~15.05m,平均11.69m,主要由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底部常为一层灰紫、紫红等杂色铝铁质泥岩(山西式铁矿层),与下伏中、下奥陶统为假整合接触。本组地层为以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产较丰富的蜓科及牙形刺海相动物化石七、奥陶系中下统(O1-2m)据邻区钻孔揭露地层总厚800m左右,本区揭露厚度50.71m,主要岩性为灰及棕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豹皮灰岩,夹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薄层泥岩,岩溶较发育。61、2、1、2含煤地层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的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C2P1t),下面分述之:(1)山西组山西组为本井田内的主要含煤地层,厚33.70~91.15m,平均65.04m。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含量较高。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中下部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薄层,砂岩含量较高,砂岩中见有粉砂岩泥岩包裹体和煤线。斜层理发育,含海绿石。底部泥质含量增多,常为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且细砂岩中见有粉砂岩泥岩包裹体。波状及浑浊状层理发育,见底栖动物通道,为一良好标志,下伏以太原组最上1层灰岩顶界海相泥岩底为界,与太原组为连续沉积。本组内含煤层(2、3),其中3煤层厚度大,储量丰富,为本区主采煤层。本区为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发展的过渡相沉积,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2)太原组太原组全矿井普遍发育,厚174.64~184.80m,平均179.35m,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浅灰色中、细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石灰岩16层,其中三、十下灰厚度大且稳定;五、七、八灰较稳定,其它石灰岩局部发育,有相变现象。含煤22层,大部分煤层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仅15下、16、17煤层局部可采,但可采面积小。本组地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明显,粒度韵律清楚,主采煤层、标志层层位稳定,易于对比。以最下1层灰岩底界为本组底界并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1、2、1、3地质构造鑫安井田处在汶泗向斜的北翼,区内主要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7向和北西向四组正断层,根据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勘探区总体为一背斜构造,次一级的向背斜较发育。一、褶曲区内褶曲较发育,且以北西向为主,局部为北北西向,从南到北分述如下:1、夏大孟背斜:背斜轴北西向转北北西向,区内延长1.3km,最大幅度180m,跨度1.5km,两翼倾角21°~27°,有3条地震测线控制。2、大孟集向斜:向斜轴北西向,区内延长1.4km,最大幅度100m,跨度1.2km,两翼倾角21°~37°,有2条地震测线控制。3、小屯背斜:背斜轴为北西向,区内延长3.5km,最大幅度240m,跨度1.8km,两翼倾角15°~27°,有10条地震测线控制。4、青川寺向斜:向斜轴为北西转南东东向,区内延长2.6km,最大幅度80m,跨度0.9km,两翼倾角15°左右,有6条地震测线控制。5、青川中村背斜:背斜轴为北西向,区内延长0.7km,最大幅度100m,跨度0.8km,两翼倾角15°左右,有2条地震测线控制。二、断层经勘探二维测线共解释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