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寺格局、塔的作用及中国名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前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衝突及融合,使之滲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漢化佛教的佛寺建築布局、造形藝術、書籍、禮儀等具體的事物與行事中,均能體現佛教的思想特色。佛教很重視形象的崇拜,而塔作為藏有佛真身舍利的物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佛教興盛的時代,各處都興建寺廟,有寺必有塔。早期在寺院的布局中塔佔據着中心的位置,而且在塔的建造中也處處體現着佛教的思想,可見塔與佛教的關係密切。此報告將從佛寺的格局、塔的作用和中國的名塔三方面去一探中國佛教的思想特色。2二、佛寺的格局佛寺是僧侶的住處,每天要舉行各種活動,人們來到朝拜佛祖,供養僧人,做各種佛事,因此,佛寺是佛教活動的中心。一般來說,印度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以佛塔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佛殿。僧人先繞塔禮佛後再上殿拜佛。佛教入亞洲後,各國佛教徒按其民族的文化特點和地理環境,建立了自己的寺廟,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建築風格。”因中國本來無佛寺,故有信佛之人“捨舍為寺”。而中國佛寺的基本式是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學佛的經堂。後來規模日益擴大,明顯採取中國宮殿官署的院落式格局。主要建築放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山門是寺院的門戶,再往裏是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最後是藏經閣(樓)。東西兩邊是配殿,有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僧人生活在東側,有僧舍、香積廚、齋堂、職事堂、茶堂等。西側是旅館區,有雲會堂等。山門佛寺的大門。一般佛寺有三個門,所以亦叫“三門”,進入寺院的人應該追求空、無相、無作三解脫,故中門叫“空門”,左右兩側是“無相門”和“無作門”。天王殿位於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或稱前殿。因兩邊塑的是四大天王而得名。中間供奉彌勒像。大雄寶殿位於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大殿,亦稱正殿。“大雄”是梵語Mahavira的意譯,是偉大英雄之意。佛教徒把佛看作是大智慧、大威力者,所以大雄成了佛的尊稱。此殿供奉佛,是寺院的主殿和朝拜中心。因宗派不同,此殿所供奉的佛也不同。一般常見的是釋迦佛與弟子及菩薩在一起。法堂位於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大殿,是法師講經說法的地方。“法”是梵語Dharmma的意譯,表示佛教的智慧,即教義理論。信佛的弟子除齋供事佛,還要聽聞佛法,增長智慧,掌握佛教真諦。藏經閣(樓)位於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大殿,也是最後一座大殿,是存放、供養佛經的地方。藏經指的是佛經,因佛教自稱自己的經典是《大藏經》。很多寺廟都把藏經閣建成多層建築,因此也藏經樓。3鐘樓位於山門的東邊,是懸掛鐘和撞鐘的地方,一般為二層閣式建築。也稱鐘堂、撞鐘堂、鐘臺、釣鐘臺等。鼓樓位位山門的西邊,是放鼓和擊鼓的地方,一般為二層閣式建築。鼓樓和鐘樓兩兩相望,因此在寺裏有“左鐘右鼓”之說。伽藍殿“伽藍”是梵語Samgharamar的略稱,全稱是“佛伽藍摩”,意謂僧園、僧院,指僧人居住的寺院。伽藍殿通常建於法堂旁邊,裏面供奉寺的保護神。有的寺院以土地神為保護神,故又可稱為“土地殿”。祖師堂供奉佛門祖師的建築物,亦稱“影堂”或“祖堂”,通常在法堂旁邊,與伽藍殿相望。觀音殿即“大悲閣”,是專供觀音的地方,一般位於鐘樓後面的配殿。輪藏殿原為經藏殿,裏面有代表佛經的輪藏。按舊制一般位於鼓後面的配殿,與觀音閣相對。清以後,不太使用。藥師殿供奉藥師佛的專殿。羅漢堂專門供奉五百羅漢的地方,一般在寺院最後邊的廂院裏。僧舍僧人居住的地方,住於寺院中軸線兩側。香積廚位於寺院東邊,是僧人的廚房。齋堂寺院的食堂,也是寺院設齋施飯之地,與香積廚毗鄰。4茶堂寺院接行施主或外來掛單客人之處。庫院寺院的倉庫,存放東西之處。雲會堂僧人集中的地方。因僧人眾多如雲,相聚與會而得名,也稱“僧堂”。方丈室因方圓一丈而得名。是寺院住持辦公或居住的地方。位於寺院的後面,亦稱“丈室”、“函丈”、“正堂”、“堂頭”。放生池一般位於寺廟旁,讓信徒放養魚、鱉等生靈的地方。按佛教的說法,組成寺院最基本的建築有:山門、佛殿、法堂、庫院、僧舍、西淨(廁所)和浴室。這裏的“七”代表圓滿,故此七種又稱“七堂伽藍”或“悉堂伽藍”。以人體來比喻的話,法堂是人腦,佛殿是人心,山門是人的會陰處,此三者在同一條線上;僧舍是右手,庫院是左手,西淨是右足,浴室是左足,缺一不可,可見七堂伽藍的重要性。5概括地敍述一下,藏傳佛教寺院數量雖多,但建築風格與漢傳佛教不同,以大經堂或佛殿為中心,四周環繞其他建築組成龐大的建築群,例如學習密教、佛教哲學、天文曆法、醫學的四大札倉,以及活佛住地和僧寺等等。因很多藏寺是政治的中心,故寺院建造得極其豪華,氣勢宏偉,本身就是一座堡壘。而雲南上座部佛教的主體是傣族佛教徒,其佛寺布局沒有定式,多依地形或自然環境而定。一般來說,寺內佛殿居中,前有經堂,後有僧舍,最後有塔,或者經堂居右,僧舍居左。6三、塔的作用塔很多時候作為佛寺的一部分。南北朝時,塔一般位於佛寺的中心,是佛寺最重要的建築。隋唐時代,漸以佛殿為中心,塔一般位於佛寺的後面。中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刹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塔作為一種宗教建築出現後,其作用最初主要局限在佛教使用,分佛塔,法塔和僧塔,但隨著塔本身的世俗化,塔的作用也逐漸向其他領域擴展,另外由於塔這種建築本身在建築層面上相對於其他形式東方傳統建築的特殊性,因而衍生出很多很實際的用途。作為墓碑塔是佛教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梵語轉譯為率諸婆,或稱作寶塔,也稱浮圖、浮屠。它的本義是墳墓,是佛教收藏舍利(佛骨、佛牙和佛髮)的地方。東傳後,雖然在建築的技術與外觀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一基本功能卻保留了下來,中國很多寺院都建有塔林,其中著名者如少林寺塔林,所謂塔林便是得道高僧圓寂後的墓園,每僧築一小塔,便形成了塔林。作為崇拜物塔最廣泛的用途是作為崇拜物而存在,宋以前的寺院均將塔作為整個建築組群的核心,在塔中供奉佛舍利或者佛教造像,其地位和作用相當於後世的大雄寶殿,但宋以後,雖然塔在寺院中的核心地位被大殿所撼動,但仍佔有重要的地位,有所謂“有寺必有塔”的說法。儲藏寶物塔多有地宮,作為佛教建築,塔的地宮是安放佛教聖物的地方,因而常常起到儲藏寶物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陝西法門寺地宮了。作為景觀塔體量高大,非常醒目,因而很容易形成景觀,很多塔是在建成後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景觀效應。補全風水7由於塔在宗教世界地位顯著,塔走向世俗的第一步便扮演了補全風水的角色,在風水欠缺的部位建立一座塔其作用可抵一山。鎮壓妖邪這一作用同樣來自於塔在宗教世界中的地位,民間常常把寶塔作為有效的鎮物,托塔天王的傳說便是一個例證。保全文運通過建塔來保全和延續一個地區在科舉考試中的運氣曾經是非常流行的一種做法,在有些地方甚至把這一作用的塔和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閣合二為一,形成了文昌塔這一特殊的建築類型。指導航向在東方專門建築的燈塔很少,但是塔高大的體量使他天然地稱為水路旅行的指向性建築,許多臨海而建的佛塔都成為航海的地標,而建於山頂的塔對陸路交通也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作為旅遊景點塔作為旅遊景點存在並非現代特有的現象,明清之際北京西部的居民便有在重陽節登上真覺寺金剛寶座塔賞景的傳統。作為瞭望台作為瞭望台存在也是由於塔本身的特殊性所帶來的副產品,北宋時期遼宋邊境上的料敵塔雖然是一座佛塔,但卻為宋的邊防起到了相當的作用。8四、中國的名塔中國的名塔有嵩岳寺塔、應縣木塔、廣勝寺飛虹塔、四門塔、雲嚴寺塔、虎丘塔、法門寺塔、鶯鶯塔等。這些塔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與名望,基本上源於佛教。這些名塔姿態挺拔、秀美,而且樣式多端,造型藝術和裝飾更是千變萬化,使人對之迷戀不已。大雁塔---著名宏麗的樓閣式塔本名慈恩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的慈恩寺內。它是一座典型的樓閣式塔,也是古都西安的一個顯著標誌。此塔是為保存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回的梵文佛經而築,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明代時在塔外包築了一層外壁。塔為七層,高64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全部用青磚砌成。塔內設有木質樓梯。登臨其上,可飽覽西安市9容。過去,凡舉子及第,皇帝都會在曲江池賜宴,然後讓新進士登塔題名,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雁塔題名”,是士子們渴望嚮往之事。在塔的第一層門楣上,還保存著精美的唐代石刻圖案。門旁龕內,有由唐高宗撰文、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小雁塔---神奇不倒的密簷式塔小雁塔位於西安城南一公里處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誌建築物,因為規模小於大雁塔,並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正式叫法應為“薦福寺佛塔”。10小雁塔是典型的“密簷式磚構建築”,原為十五層,現餘十三層,塔高43.38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塔形秀麗。塔內中空,可由磚木結構的樓梯登臨。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如同唐初玄奘,為了保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而上表請求唐朝皇帝出資修建位於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一樣,小雁塔也是義淨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而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的。小雁塔在一千三百年內歷經七十餘次地震,但是至今其塔身不傾斜,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歎服中國古代先民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應縣木塔---世界木塔之冠應縣木塔,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的佛宮寺內。這是一座純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總高67.31米,是中國現存唯一的純木構古塔,也是世界古代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全塔修建在一座高達四米的石台上,從外觀塔高五層,但由於有四個暗層,11實際上是高九層。塔的一層設重簷,南面開門。塔室內供有一尊高約10米的釋迦牟尼佛像。門旁繪有天王、金剛和弟子像。門楣上方的壁板上,繪有三幅女供養人像。這些佛像和壁畫都是遼代風格。在第一層的西南角上,有木製樓梯通往二層。二層以上,門窗洞開,塔內塔外景色渾然一體。塔外有寬闊的迴廊和護欄,供人走出塔身遠眺。近千年來,雖經多次地震,其中元順帝時更曾大震七日,此塔仍安然無恙,說明它的抗震能力極強,反映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成就。近年在整修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等珍貴的佛教文物,對研究遼代文化和佛教史具有重要意義。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磚塔該塔位於河南登封縣,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12(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簷,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簷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簷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塔室於底層開東、西、南、北四門。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簷形式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從結構上看,它由基台、塔身、密簷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其台高0.85米,出塔身1.60米,平面亦為十二角形,正面有方形月台,后邊有角道,均與基台等高,前後對應,布局協調。塔身之上,是層次密集的十五層塔簷。各簷疊磚的數目自下而上逐漸遞減,致使十五層密簷層層向上緊縮。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廣勝寺飛虹塔---舉世無雙的琉璃寶塔。13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的上寺內。這是一座樓閣式的琉璃塔。建成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一層迴廊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現存的古塔為明代重建的遺物,但形制結構仍保持元代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