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象山段境内)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第一章编制总则1.1项目由来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象山丹城至宁海冠庄(梅林)公路),是沟通象山与宁波及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它的兴建将完善干线公路网络,改善象山县的投资环境。受象山指挥部委托,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于1998年1月~5月完成初步设计工作。1998年5月14日~15日省计委在象山丹城主持召开了“沿海国道主干线象山连接线公路工程初步设计会审会议,形成了《沿海国道主干线象山连接线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以此为依据,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详细化,于1998年7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为减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象山指挥部于1999年5月,委托我院进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编制工作。我院受托后,依照水土保持工作规程、规范和文件的要求,2进行了调查、分析、预测和方案拟定等各项设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报告书。1.2编制目的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公路工程,跨越范围大,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回填数量较大,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流失的土石进入莲花河、下沈港,将引起河床淤积,影响防洪。同时造成工程区及其周围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降低。并且地表植被被破坏后,不仅影响了水土保持能力,还影响工程景观。编制本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工程建设区和影响区的水土保持现状,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区实施防治措施并提出设计方案。1.3编制依据本报告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5)《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3(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1995]5号文);(7)《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号);1.4设计规范和标准(1)GB/T16453.1~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2)GB/T154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3)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4)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5)《浙江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浙价费[1997]107号(1997)财综37号);(6)《公路绿化设计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216-1998)。4第二章建设项目及周边环境概况2.1工程概况2.1.1工程线路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象山段)公路起点(k0+000)为象山县丹城象山港大道岔口,镇殡仪馆前的交叉路,终点(k33+180)为象山与宁海交界处,全长33.136km(已扣除断链长),沿途经过亭溪、墙头、渡头街、西周、下沈、柴西等主要城镇,详见附图1。本工程跨越莲花河、下沈港等主要河流。本工程设隧道一座;中桥4座,总长274m;小桥3座,总长322m;涵洞149道,总长3857m;改河改渠1.463km;管理房和收费站集中布置,共一处。2.1.2开发任务象山丹城至宁海冠庄(梅林公路)是沟通象山与宁波及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它的兴建将完善、发挥甬台高速公路的整体性,同时也将提高该条道路的交通量,有利于象山投资环境的改善。2.1.3技术标准及规范本工程设计采用1997年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等规定的一级公路标准执行,设计行车速度560km/h,路基宽度24.50m(不包括两侧挡墙),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桥梁设计车辆荷载采用汽-20,挂-100,其中分离式断面形式按二级公路标准执行。2.1.4施工方案计划工期为3年,1998年7月开始施工准备工作,2001年6月底全部建成通车。工程施工概略进度见《施工图设计》有关内容。本工程在施工中分为十一个标段,由不同单位进行施工,详见表2-1。表2-1各标段与相应的起讫桩号对照表标段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起讫桩号K1+630~K5+440K5+440~K8+700K8+700~K12+100K12+100~K14+310K14+310~K16+450K16+450~K17+200K17+200~k20+600K20+600~K24+000K24+000~K26+500K26+500~K29+800K29+800~K33+1802.1.5筑路材料筑路宕渣、碎石、片石、块石可直接从史家山隧道、高家岭隧道及沿线航前、文岙、牌头等石料场中开挖或经轧碎机加工后获得。2.1.6工程总投资工程总概算为19877.7万元。2.1.7建设单位工程由象山县交通局负责建设。6表2-2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及说明备注一、基本指标1公路等级级一2计算行车速度km/h603交通量Ved/d4占用土地亩14285拆迁建筑物m2200516拆迁电力线根297二、路线7路线总长km33.136已扣除断链长8路线增长系数%22.59平均每公里交点数个1.3010平曲线最小半径m/个253/111平曲线占路线总长%29.9512直线最大长度m2040.2213最大纵坡m/处1629.61/34%14最短坡长m15015竖曲线最小半径m/个1600/12800/1凸形凹形表2-2主要技术指标表7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及说明备注三、路基、路面及排水16路基宽度m24.517路基土石方数量万m381.756.5填方挖方18挡土墙m3152900包括浆砌护坡19路面结构类型及宽度(1)水泥砼路面宽15.5mKm28.652整体式断面快车道(2)水泥砼路面宽8.5mKm4.484分离式断面快车道(3)沥青路面宽7.0mKm28.652整体式断面慢车道(4)沥青路面宽3.0mKm4.484分离式断面慢车道四、桥梁、隧道、涵洞20设计车辆荷载汽-20挂-10021桥面净宽净-m11.5×222中桥m/座274/423小桥m/座322/324涵洞m/道3857/14925隧道m/处2226/226明洞m/处90/3五、路线交叉27与公路平面交叉处1六、沿线设施28安全设施1、防撞护栏km33.1362、标线km33.13629管理设施1、百米桩根2982、里程碑块333、公路界碑块66230收费站管理房服务区处131其它工程km1.463改河改渠2.2环境概况82.2.1地形地貌本段路线位于宁波地区东南面,全线属东南滨海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2.2.2地质路线经过区域的表层地质状况基本属第四纪沉积土,主要为海相沉积和洪积地层。起点至K17+000段,地表多为洪坡积层,地质情况较好,K17+000至K33+180为洪坡积及滨海沉积区相间段。本段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均为Ⅵ度的浅源构造地震。本工程按Ⅶ度地震设防。2.2.3气象水文路线所经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最高温度达38.7℃,最低温度曾达-8.8℃,年平均气温为16.03℃。年平均降雨量1500mm,降水多集中在3-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两期,年平均湿度为80%左右,该地区风向季节性明显,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变化不定,年平均风速5m/s,最大风速出现在台风期。由于受季风控制,又处于回归高气压带,灾害性9气候时有发生,尤其在台风季节,暴雨过分集中,往往酿成洪涝。本地区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类:低山丘陵区基岩裂隙水,山间河谷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滨海平原区孔隙潜水。境内河流有县江、剡江、东江。路线跨越的河流基本上是雨水性河流,流量流速受季节和降雨影响较大。2.2.4土壤工程经过路段土壤共有红壤、黄壤、盐土、潮土和水稻土五大类。见附图2(象山县土壤分布图)。低山丘陵覆盖的土壤类型主要是:缓坡及山脚属红壤土类黄泥土属黄砾泥土;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属黄壤类山地黄泥土属山地香灰土;山弄、山脚属潴育型水稻土的黄泥砂田和洪积泥砂田。滨海平原区土壤都是近代浅海沉积物,土壤类型主要是盐土类、潮土与水稻土类,从海边到内陆,依次分布着重咸粘土、中咸粘土、轻咸粘土,经过长期的垦种和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演变为淡塘泥田、灰泥田,详见表2-3。表2-3公路沿线土壤分布表10地域土类亚类土层土种低山丘陵红壤黄红壤黄泥土黄泥土黄泥砂土黄砾泥黄壤黄壤山地黄泥土山地香灰土侵蚀型黄壤山地石砂土山地石塥香灰土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洪积泥砂田狭谷泥砂田谷口泥砂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滨海平原盐土潮土化盐土咸泥土轻咸泥土中咸泥土重咸泥土咸粘土轻咸粘土中咸粘土重咸粘土潮土钙质潮土淡涂泥淡涂泥淡涂粘浆粉泥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涂泥田涂泥田涂粘田涂粘田潴育型水稻区灰泥田灰泥田2.2.5植被工程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高温多雨,生物繁茂。山地上生长草甸草本植物,主要是金茅草、硬骨、五节芒、山楂等灌木为主,部分地夹有针钱松、马尾松、短叶松、栎树、毛竹、杉树、油茶、桔树等用材林和经济林。2.2.6社会环境概况象山县位于宁波市东南面,是三面环海的半岛县,象山县11东濒东海,西接宁海县,北依象山港,与奉化市、鄞县、北仑区隔港相望,南临猫头洋,与三门县交界于三门湾。现辖14个镇5个乡,全县总面积1172km2,其中本土面积992km2,沿海有岛礁608个,面积180km2,海域宽阔,总面积5000余km2,人口53.04万。象山县已初步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以海洋经济和建筑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1996年,创生产总值53.13亿元,工农总产值145.03亿元,财政总收入2.24亿元,城镇人均年收入6753元。2.2.7工程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工程区域大部分为山脚缓坡与平原地带,部分在丘陵区,现状植被覆盖率较好,水土流失强度较少,目前工程区所经流域内的平均水土流失强度为150t(km2·a)左右,在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允许范围之内,属微度侵蚀区。工程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设施有水田、经济林、灌木草丛等。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水力侵蚀为主要原因,因而主要形成为雨水面蚀,局部冲沟地形内也有轻度沟浊现象。第三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测123.1弃渣量预测3.1.1开挖量(1)土石方开挖大部分集中在主线路基、路堑、边沟的开挖,经过低山丘陵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开挖方量比较大。根据公路主线路基设计,路面挖方总量达565374m3;对于线路穿过的农田及鱼(虾)塘部位,须在疏干池水后挖除淤土或耕植土,公路路基清除耕植土总量为127020m3。两项合计,主线路基土石方开挖总量为692394m3。详见表3-1。表3-1公路主线路基土石方开挖量汇总单位:m3路(标)段(起讫桩号)路面挖方清除耕植土合计土石方Ⅰ(K1+630~K5+440)Ⅱ(K5+440~K8+700)Ⅲ(K8+700~K12+100)Ⅳ(K12+100~K14+310)Ⅴ(K14+310~K16+450)Ⅵ(K16+450~K17+200)Ⅶ(K17+200~K20+600)Ⅷ(K20+600~K24+000)Ⅸ(K24+000~K26+500)Ⅹ(K26+500~K29+800)Ⅺ(K29+800~K33+180)1301832026713853026127912340291075027890735882511978325590331075114331606093384777109001875013968180961101622051427778571636321372503880611840297657498506929394271合计565374127020692394(2)本工程设有隧道两处,其中史家山隧道石方开挖为13130998m3,高家岭隧道石方开挖为115260m3,共计开挖石方246258m3。(3)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等设施位于平缓地区,土石方开挖量很少。(4)本工程改渠河共有6处,开挖土方共13529m3。综上所述,本工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