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概况•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北部,包括日德兰半岛、西兰岛、菲英岛、洛兰岛等480多个岛屿组成。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3个王国中最小的一个,面积4.3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南北长360公里,东西宽400公里,面积比我国台湾稍大。丹麦处在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隔海与瑞典、挪威相望,日德兰半岛南端同德国有一段约68公里长的陆地边界,在地理、文化、商业上是联结斯堪的纳维亚和中欧的桥梁。丹麦多岛屿,海岸线曲折而多天然港湾,总长约7400公里,海岸线与面积相比特别长。境内任何地方距离海岸线都不超过52公里。农业发展的特点•丹麦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观念•两次转变•三大支点一个观念•提到农业,在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似乎只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即第一产业),农产品的加工则归入第二产业,销售则属第三产业。反观丹麦的农业范畴,则包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仅从丹麦农业归口政府部门的全称“丹麦农业、渔业与食品部”这一点上,我们也略可看出这种观念的不同。“从地头到餐桌”是其管理范围的形象说法。实际上,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例如,与1970年相比。1996年丹麦农场数已由140200个下降到了61887个(其中约27000个为全日制农场),每个农场平均规模由21公顷提高到43.3公顷。•总之,大农业观念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是丹麦农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两次转变•土地关系的转变。现在,丹麦农场所有土地均为农民所有。在其私有的土地上,丹麦农民可以在土地法的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其经营活动。此外,丹麦税法规定,农场主不得把农场无偿转给自己的子女,青年农民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购买农场。大多数情况下,农场是逐步有偿移交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青年农民先买下农场的一部份,与其父母一起从事经营数年后,再购买接管整个农场。农场不能被直接继承的好处是:可以保障农场继续由有志务农的人掌管。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转变。19世纪以前,丹麦农业一直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直到19世纪末叶,蒸汽船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欧洲市场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国粮食,使得粮价下跌,饲料价格也随之下降。此时,丹麦农业因势利导,适时地由粮食种植为主转为以饲料产业、畜牧经济为主导,从而为今日适应于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转向现代食物观念的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目前,丹麦农业产值中,畜产业产品约占70%。三大支点•农业合作化企业。丹麦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世纪末。从其实际运营方式来看,它们与其说是合作化组织倒不如说是农民自原参加的与其农场经营领域有直接关系的合作式乡镇企业,完全是农民自身利益驱动的组合。农民行业组织。丹麦的农业行业组织也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全国,主要有三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同时,它们与其他一些农业组织一道,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非官方,实为半官半民的农理会,代表农户与政府、议会以及其他产业协调关系,并由之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丹麦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教育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负责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部直属有6个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则依靠一个颇为独特的农民自己拥有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推广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全国农业顾问中心,由两个最大的农场主联合会派代表(农民)组成的董事会领导。董事会聘任主任、总顾问等管理层。这套体系有效的运转是丹麦能够不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的主要原因。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一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生产的效率提高,在环境、生态、节能等方面也带来重要影响。•例如,通过广泛采用新的耕作技术,丹麦平均每公顷土地所消耗的氮肥量已由80年代初的136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07公斤;磷肥由45公斤降至7公斤;钾肥则由43公斤减至30公斤。而且其中95%磷肥和钾肥都采用复合肥形式。丹麦产业分布图丹麦发展有机农业以安全至上•来自丹麦农业和食品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11年丹麦的农业用地有7%用于发展有机农业。丹麦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更是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0年有机农业的产值实现翻番,农业用地的15%用于发展有机农业。•与传统种植业相比,有机种植业的特点是完全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饮用水不受污染等环保福利,因而受到丹麦国民的普遍欢迎。在丹麦,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都会贴上特别的“有机食品”标签,方便消费者识别。不少丹麦超市还专门设置有机食品专区。权威统计显示,丹麦人2011年对有机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额为168欧元(1欧元约合8.27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仅低于瑞士。•值得注意的是,丹麦在推广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并不直接对单个有机农场主进行补贴,而是通过给有机农场主提供教育培训、创造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更多需求等措施来刺激有机农业的发展。丹麦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一、研发能力强,产业科技含量高•二、推广体系健全,成果转化速度快•三、农业教育普及,农民科技吸纳能力强一、研发能力强,产业科技含量高•丹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与科研体系,从资金和科研力量上给予充足保障。农业部和教育部集中了农业科研主要力量。高等农业院校主要负责农业基础性研究,农业的应用研究和试验主要由农业部所属的科研机构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发,成功后加以推广。二、推广体系健全,成果转化速度快•丹麦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被称之为农业咨询服务。由于丹麦社会化服务体系十分健全,民间农技组织承担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只是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不再直接参与管理。丹麦农业咨询服务机构是农民通过自己的组织——丹麦农民联合会和丹麦家庭农民协会建立和管理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被称为“丹麦模式”。三、农业教育普及,农民科技吸纳能力强•在丹麦要想成为一名农民,必须接受完整的农业教育,全面了解农业知识。农民的学习不因离开学校而结束,只要经营农场就必须继续学习。丹麦的农业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继续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专业农民、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和教授等不同层次的农业人才。丹麦法律规定,只有经过5年大学学习,取得“绿色证书”的人,才有资格购买土地,成为农场主,并得到政府的资助。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背景•(一)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二)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信息多元化以及传播媒体多样化一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首先,土地由集体统一生产管理方式,改变为“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由进一步完善“分田到户、承包经营,且三十年不变”的形式,这使得农业生产的主体向千家万户转变。由于千家万户具有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权力,这使得过去依靠单一行政手段就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应用变得困难。其次,由于千家万户生产方式差别以及市场对产品需求多样化,过去一个生产单位仅需要生产3~5个不同的农产品,而现在可能仅几亩田就有数十个不同农产品,面对这种需求众多,且复杂的技术服务需求,过去单一的农技队伍难以胜任。二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增加与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研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产生的数量增加、速度加快,加上国家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渠道拓宽、数量增加,使得农业技术与产品日新月异,这种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不仅使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难以消化吸收,更使农民茫然而难以选择并接受。•第二,计划经济时代,农产品依靠计划,由国家统一收购,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市场实现销售,特别是农产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后,农产品的销售变得困难,特别是加入WTO后,更加剧了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与变化多端,使得农业生产者对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选择与要求越来越高,增加了已有成果与技术的推广难度与应用。三信息多元化以及传播媒体多样化•使得农民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与应用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减少了对原有“人对人、手把手”科技服务方式的依赖程度,反过来也对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丹麦实行以民办为主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在其推广体系中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丹麦设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87个地区农业咨询中心。全国农业咨询中心由两个全国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共同领导,87个分布在各地的地区农业咨询中心由当地农民组织领导。丹麦除了以上两级农业咨询中心外,还有种子服务、农机服务、购销服务等几个主要的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我国目前仍然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主体要想实现多元化,就要充分发挥如农协、企业等非政府体系以外的推广力量的作用。在行政主导的推广体系外,要吸纳多种机构、组织和群体参与推广,农民专家、农民技术员、农村基层村委会及党支部、各类农民组织都是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补充力量。此外,还应将农业推广机构的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职能分开,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公益性农业推广,而像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服务等经营性服务职能要逐步从基层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中分离出去。在市场的调节下,将企业纳入推广体系,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也将从事一些具有开发性前景的技术的推广以及承担经营性的服务。对我国新时期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一)健全、完善政府支撑推广体系,加强政府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二)扶持、引导企业带动推广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三)培育、发展协会组织推广体系一健全、完善政府支撑推广体系,加强政府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必须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对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进行组织创新。要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分工过细的种植业推广机构集中起来,强化各学科的横向联合,把各专业力量聚成一个整体,建立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力度,将传统农技推广的“要他们这样做”转变为“这样做给他们看”,不断强化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二扶持、引导企业带动推广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重点发展龙头企业。要引进、培育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抗风险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其次,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中介技术服务企业组织的融资支持。再次,必须建立企业型园区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三培育、发展协会组织推广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应当解决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权关系模糊、责权利分离、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促使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由松散的初中级形态,尽快发育成具有经济实体、结构紧密的高级形态。三类推广体系同时并存、分工协作,明确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