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724-2014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nvironmentalspatialdataprocessing(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2-25发布2015-03-01实施发布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分类与代码………………………………………………………………………………………36属性数据结构……………………………………………………………………………………57数据组织及数据库命名规则……………………………………………………………………68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79符号规范及基础配色方案……………………………………………………………………..1210数据采集更新规则……………………………………………………………………………...1411数据质量控制规则……………………………………………………………………………...15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分类与代码表…………………………………………17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空间数据符号和配色方案……………………………………………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全国环境质量示例…………………………………………………………45附录D(资料性附录)重庆市环境质量示例………………………………………………………46附录E(资料性附录)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示例……………………………………………………47附录F(资料性附录)全国污染源分布示例………………………………………………………48附录G(资料性附录)重庆市污染源分布示例……………………………………………………49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促进环境信息化工作,规范和指导环境基础空间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常用的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制作的数据分类、属性数据描述方法、数据组织、存储格式、数据分层、符号规范、基础配色方案、数据采集更新规则、数据质量控制规则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重庆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12月25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用的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制作的数据分类、属性数据描述方法、数据组织、存储格式、数据分层、符号规范、基础配色方案、数据采集更新规则、数据质量控制规则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环境基础空间数据的加工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5190-199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7159-2009大地测量术语GB/T1716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941-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HJ522-2009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代码(试行)HJ/T417-2007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9-2007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CJJ8-2011城市测量规范CH/T1006-200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17159-2009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高程基准verticaldatum由特定验潮站平均海面确定的测量高程的起算面以及依据该面所决定的水准原点高程。3.2深度基准soundingdatum计算水体深度的起算面。3.31954年北京坐标系BeijingGeodeticCoordinateSystem19541954年我国决定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实质上是由原苏联普尔科沃为原点的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3.41980西安坐标系XianGeodeticCoordinateSystem1980采用IAG1975国际椭球,以JYD1968.0系统为椭球定向基准,选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为大地原点所在地,采用多点定位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3.5WGS84(1150)(世界大地坐标系)WorldGeodeticSystem84(1150);WGS84(1150)2采用1980大地参考系和BIH1984.0指向的极所建立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坐标系。其地球正常椭球长半径为6378137m,地心引力常数为3.986004418×1014m3•s-2,扁率为1/298.257223563,地球自转角速度为7.292115×10-5rad•s-1。3.6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CGCS2000原点在地心的右手地固直角坐标系。Z轴为国际地球自转局(IERS)定义的参考极方向,X轴为国际地球自转局定义的参考子午面与垂直于Z轴的赤道面的交线,Y轴与Z轴和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其地球正常椭球长半径为6378137m,地心引力常数为3.986004418×1014m3•s-2,扁率为1/298.257222101,地球自转角速度为7.292115×10-5rad•s-1。3.7地图投影mapprojection按照一定数学法则,把参考椭球面上的点、线投影到可展面上的方法。3.8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Krugerprojection一种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其投影带中央子午线投影成直线且长度不变,赤道投影也成直线,并与中央子午线投影线正交。3.9兰勃特等角割圆锥投影lambertorthomorphicconicalprojection一种等角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其纬线为同心圆圆弧,经线为同心圆半径。没有角度变形,经线长度比和纬线长度比相等。3.10空间数据spatialdata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适用于描述所有呈二维和多维分布的关于区域的现象。3.11属性数据attributedata描述地理实体质量和数量特征的数据。3.12基础地理空间数据fundamentalgeospatialdata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空间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数据以及按测绘行业标准生产的其它空间数据。3.13环境基础空间数据environmentalfundamentalgeospataildata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采集、生产、加工的具有空间位置的环境业务数据。3.14环境专题空间数据environmentalthematicgeospatialdata以环境基础空间数据为基础,按环境管理业务分类或分级集中表现某种主题内容的空间数据。3.15详查allentryinspection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的所有检查项的检查。3.16概查specificentryinspection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的特定检查项的检查。4总则4.1高程基准及深度基准根据GB/T18315-2001的相关规定,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特殊情况下1:500~1:2000可采用独立高程系。深度基准一般采用理论最低潮面。4.2地理坐标系地理坐标系可选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WGS84(1150)(世界大地坐标系)”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其中,2008年7月1日后新生产的数据必须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34.3投影方式根据不同比例尺确定相应的投影方式:a)1:1000000电子地图采用兰勃特等角割圆锥投影,按6°分带;b)1:250000~1:500000电子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c)1:5000~1:10000电子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d)1:500~1:2000电子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亦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任意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的独立坐标系统。5分类与代码5.1分类方法环境基础空间数据采用线分类法,按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进行分类。5.2门类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分为基础地形数据、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三个门类,如图1所示。图1环境基础空间数据门类5.3大类5.3.1基础地形数据分类基础地形数据采用GB/T13923-2006中的分类方法,如图2所示。图2基础地形数据分类5.3.2遥感影像数据分类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如图3所示。环境基础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基础地形数据基础地形数据水系交通境界与政区居民地及设施管线地貌植被与土质……4图3遥感影像数据分类5.3.3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分类根据HT522-2009和HJ/T417-2007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分类如图4所示。图4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分类5.4中类和小类环境基础空间数据中类和小类遵从HJ/T417-2007分类要求,见附录A。5.5编码方法针对基础地形数据、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建立编码,代码由1位大写英文字母和6位数字组成,其结构如图5所示。XXXXXXX图5环境基础空间数据编码结构第一位表示门类,用一位大写字母标识:A为基础地形数据,B为环境公共空间数据,C为遥感影像数据;第二、三位表示大类,用两位数字00—99表示;第四、五位表示中类,用两位数字00—99表示;第六、七位表示小类,用两位数字00—99表示。环境公共空间数据环境功能区划其它环境公共空间数据环境保护相关空间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环境航空影像遥感影像数据航天影像中类大类门类小类5基础地形数据代码参照GB/T13923-2006进行编制,其中大类码由GB/T13923-2006中大类码前补0组成,中类码由GB/T13923-2006的中类码前补0组成,小类码采用GB/T13923-2006的小类码。如基础地形数据的常年河,编码为A020101。需要在本标准基础上扩充新的基础地形数据和环境公共空间数据时,原则上从本层代码最小值按递增方式进行扩充。环境基础空间数据扩充后,应在本标准归口单位备案。5.6分类代码表环境公共空间数据分类与代码表见附录A,基础地形数据分类与代码表按照GB/T13923-2006各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执行。6属性数据结构6.1属性数据项分类6.1.1分类原则按照地理实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属性数据项分为基本属性数据项、扩展属性数据项、业务专用属性数据项,如图6所示。图6属性数据项分类6.1.2基本属性数据项6.1.2.1基本属性数据项描述地理实体标识特征、几何特征的属性数据项。6.1.2.2基本属性数据项包括:a)标识码属性数据项:用于标识图层内地理实体的编码。b)几何特征属性数据项:1)面状地理实体的面积:记录系统计算的面积;2)线状地理实体的长度:记录系统计算的长度;3)地理实体的周长:记录系统计算的长度。6.1.3扩展属性数据项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