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便携式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1045201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1045-2019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便携式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SpecificationsandtestproceduresforportablemonitoringinstrumentforSO2andNOXbasedonultravioletabsorptionmethodinfluegasemittedfromstationarysource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9-10-24发布2020-04-24实施发布生态环境部i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仪器的组成和结构...................................................................................................................25技术要求..................................................................................................................................36性能指标..................................................................................................................................57检测方法..................................................................................................................................78质量保证................................................................................................................................159检测项目................................................................................................................................16附录A(规范性附录)仪器数据采集记录和处理要求.............................................................18附录B(资料性附录)仪器样气输送管线和除湿设备技术要求.............................................21附录C(资料性附录)仪器气密性现场检查方法.....................................................................22附录D(资料性附录)仪器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原始记录表.............................................23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监测,规范便携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的性能、质量和检测,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仪器检测评价方法。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19年10月24日批准。本标准自2020年4月24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1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便携式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以下简称仪器)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仪器检测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便携式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氧气测量仪器的设计、生产和性能检测。在近紫外光区有吸收的其它气体便携式监测仪器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76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满量程span(fullscale)仪器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设置的最大测量值。3.2响应时间responsetime仪器响应时间分为上升响应时间和下降响应时间。上升响应时间指仪器零点读数稳定后通入量程校准气体,此时开始计时,到其示值达到量程校准气体标称值90%的时刻止,中间的时间间隔。下降响应时间指仪器量程点读数稳定后通入零点气体,此时开始计时,到其示值达到量程校准气体标称值10%的时刻止,中间的时间间隔。3.3零点漂移zerodrift在仪器未进行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仪器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通入零点气体,仪器的读数与零点气体初始测量值之间的偏差相对于满量程的百分比。23.4量程漂移spandrift在仪器未进行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仪器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通入量程校准气体,仪器的读数与量程校准气体初始测量值之间的偏差相对于满量程的百分比。3.5平行性parallelism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相同型号和配置的仪器测量同一被测物时,其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3.6参比方法referencemethod用于与仪器测量结果相比较的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3.7干烟气浓度dryfluegasconcentration烟气经预处理,露点温度≤4℃时,烟气中各污染物的浓度,也称为干基浓度。3.8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温度为273.15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干烟气浓度。3.9相对准确度relativeaccuracy参比方法与待测仪器同步测量烟气中气态污染物(含氧气)浓度,取同时间区间且相同状态的测量结果组成若干数据对,数据对之差的平均值的绝对值与置信系数的绝对值之和,与参比方法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之比。4仪器的组成和结构4.1仪器组成仪器由气态污染物SO2和(或)NOX监测单元、烟气参数(含氧量等)监测单元和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组成(如图1)。当仪器测量结果为湿基浓度时,应配置烟气湿度监测单元。4.2仪器结构仪器结构主要包括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样品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等。依据仪器采用抽取冷干、抽取热湿和直接测量等方式的不同,仪器由上述全部或部分结构组成(如图1)。4.2.1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主要包括采样设备(采样管)、样品输送管线、流量控制设备和采样泵等,其具体技术要求见5.4.1。4.2.2样品预处理单元样品预处理单元主要包括样品除湿设备等前处理设备,其具体技术要求见5.4.2。4.2.3分析单元分析单元用于对采集的污染源烟气样品进行测量分析。主要包括气路、电路、电器组件、3光学组件、测量池和检测器等。4.2.4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用于采集、存储、计算、处理测量数据和仪器设备的状态信息,其具体技术要求见5.4.5。图1便携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组成示意图5技术要求5.1外观要求5.1.1仪器应具有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信息。5.1.2仪器表面应完好无损,无明显缺陷,各部件单元连接可靠,各操作键、按钮使用灵活,定位准确。5.1.3仪器主机面板显示清晰,涂色牢固,字符、标识易于识别,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5.1.4仪器外壳或外罩应耐腐蚀、密封性能良好,应符合GB/T4208中IP55防护等级要求。5.1.5仪器应具备较好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仪器总质量(含预处理单元)不超过30kg,单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数据采集记录和处理软件系统打印输出显示查询存储处理气态污染物(SO2、NOX)监测单元抽取冷干方式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分析单元零点、量程标准气体样品预处理单元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分析单元抽取热湿方式零点、量程标准气体直接测量方式样品测量分析单元零点、量程标准气体烟气参数监测单元外置校准装置(选配)含氧量分析单元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零点、量程标准气体烟气湿度变送器湿度测量单元4个部件质量不超过15kg;仪器接电后,开机预热稳定时间不超过1h。5.2工作条件仪器在以下条件中应能正常工作。1)环境温度(0~40)℃(氧气电化学传感器适用环境温度(5~40)℃);2)相对湿度:≤85%;3)大气压:(80~106)kPa;4)供电电压:AC(220±22)V,(50±1)Hz。注: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条件下,仪器设备的配置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的使用要求。5.3安全要求5.3.1绝缘电阻在环境温度为(0~40)℃,相对湿度≤85%条件下,仪器电源端子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Ω。5.3.2绝缘强度在环境温度为(0~40)℃,相对湿度≤85%条件下,仪器在1500V(有效值)、50Hz正弦波实验电压下持续1min,不应出现击穿或飞弧现象。5.3.3仪器应具有漏电保护装置,具备良好的接地措施,防止雷击、静电等对仪器造成损坏。5.4功能要求5.4.1样品采集和输送单元要求5.4.1.1采样管的材质应选用耐高温、防腐蚀和不与气态污染物发生反应的材料,应不影响待测污染物的正常测量。5.4.1.2采样管应具备加热、保温功能。其加热温度一般在120℃以上,温度可调,且应高于烟气露点温度10℃以上,其实际温度值应能够在仪器上或软件内显示。检测方法见7.1.4.2。5.4.1.3采样管应具备颗粒物过滤功能。采样管前端或后端应具备便于更换或清洗的颗粒物过滤器,过滤器滤料的材质应不与气态污染物发生反应,过滤器应至少能过滤(5~10)μ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5.4.1.4采样管应具备足够的长度到达烟道或烟囱采样断面符合测量要求的点位,长度一般不短于1.5m。5.4.1.5采用抽取测量方式的仪器,样品输送管线(采用冷干方式除湿设备前或热湿方式的仪器)一般应具备稳定、均匀的加热、保温功能。其加热温度一般在120℃以上,温度可调,且应高于烟气露点温度10℃以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