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附件3广东省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技术指南Theguidelinesforthereuseofremediatedsoilofcontaminatedsites,GuangdongProvince(征求意见稿)I目录引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体要求.....................................................................................................................35工作程序.....................................................................................................................46再利用方式确认.........................................................................................................67调查与资料统计.........................................................................................................68环境可接受性评估.....................................................................................................79风险管控技术要点.....................................................................................................9附录A....................................................................................................................14II引言为规范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过程,防止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时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污染周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6〕145号)、《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和《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等有关法律和通知的规定,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指南规定了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1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评估技术和工作的程序、方法、内容及要求。本指南不适用于矿山修复和农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以及涉及放射性污染、致病性生物污染地块的场地。本指南规定修复后土壤不得用于水源保护地、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下列文件中的相关条款。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34330-2017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HJ/T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3-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11/T1281-2015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保部第42号令)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上海市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场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修复后土壤remediatedsoil污染地块经过治理与修复后达到修复目标,满足一定环境质量要求的土壤,不包括采用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的土壤,以及在治理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其它物质。3.2再利用方式reusestrategy主要指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地点,分为原址和异址,其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内容有所不同。3.3再利用途径optionsofreuse指土壤再利用调查和评估工作结束后,合格土壤的具体再利用方法。3.4场地概念模型siteconceptualmodel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综合描述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染介质的过程和接触方式等。3.5污染物总量削减totalquantityreduction基于去除污染源达到恢复地块功能目的的污染物减控方式,即通过降低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源污染物总量来达到修复目标的修复技术方法。其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评估技术有别于固化/稳定化治理与修复。3.6污染物残留浓度residualconcentrationofcontaminants修复合格后土壤中所残留的目标污染物浓度以及其他非目标污染物浓度,用于再利用区的风险筛选。3.7环境可接受性评估environmentalacceptabilityassessment在修复后土壤异址再利用前,对再利用区进行的风险筛选和评估,以判定再利用的环境风险水平。3.8第一类用地thefirstclassofdevelopmentland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3以及公园绿地(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3.9第二类用地thesecondclassofdevelopmentland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A33、A5、A6除外),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G)(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除外)等。3.10建筑用地回填用土fillofbuildingland在所有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建设建筑物的用地中用作填土的土壤。3.11道路设施用土fillofroad在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中用作路基材料的土壤。3.12绿地用土fillofgreenspace在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用作绿化的土壤。3.13工程控制措施engineeringcontrol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和消除再利用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3.14制度控制措施institutionalcontrol采用警示、制定运行制度、文件存档管理等制度措施,管理和规范修复后土壤产物的处置和使用过程,降低和人体接触的风险。4总体要求4.1原址再利用优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均明确要求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应当在原址进行。为防范修复后土壤在转移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少转运等原则,修复后土壤应当优先地块原址再利用。4.2突出风险管控修复后土壤再利用过程中,特别是异址再利用和转移过程中,需要突出对再利用过程的风险管控,确保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环境安全。44.3分类型指导根据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去向,在原址和异址再利用等两种再利用方式下,根据建筑用地回填、道路路基、绿化用地基质、填埋场覆土等不同的再利用情景,提出各类再利用途径的技术要求。4.4资源化再利用修复后土壤在经评估后符合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提倡结合实际情况作为土壤资源进行再利用,为修复后土壤的提供资源化利用的方向。5工作程序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工作程序包括:再利用方式确认、调查与资料统计、环境可接受性评估、风险管控技术要点等四个步骤,详见图1。项目启动再利用方式确认再利用土壤采样调查风险是否可接受是进一步修复、选择新的再利用区否风险管控技术要点指导参照修复方案中的要求否是调查与资料统计环境可接受性评估是否异址再利用是否存在风险否是污染物数据统计相关标准的风险筛选再利用区环境调查编制报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建筑用地回填土安全再利用道路设施用土安全再利用绿地用土安全再利用5图1工作程序示意图66再利用方式确认6.1原址再利用修复后土壤在原址场地进行再利用时,由于其土壤修复目标是基于本地块条件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所得出的,场地概念模型未发生变更,场地条件与前期风险评估的场地条件一致,且按照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实施的要求处理达标,其修复效果评估结果在本地块有效。因此,在不改变具体暴露途径的情景下,可直接根据修复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实施相应的风险管控,进行安全再利用。当原址地块同时存在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规划区域时,原则上修复后土壤达到第二类用地修复目标的,不得用于第一类用地规划区域;当必须使用回填至第一类用地区域时,需重新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参照章节8.2。6.2异址再利用当修复后土壤需要转运至异址再利用时,原地块的修复目标可能不再适用,再利用情景可能存在风险,需进行修复后土壤的采样调查和再利用区的环境调查,通过环境可接受性评估来确定风险。在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实施风险管控,进行安全再利用。从风险分析和管控的角度,满足以下任一情形的修复后土壤可允许进行异址转运再利用:(1)土壤中污染物残留浓度低于再利用区用地方式相应的风险筛选值;(2)再利用区环境可接受性评估表明再利用土壤风险可接受。7调查与资料统计7.1再利用土壤采样调查与污染物数据统计由于再利用方式为异址,在原地块修复效果评估合格的污染物,其残留浓度可能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再利用的土壤进行采样调查。土壤样品的取样、检测和统计方法与原地块修复效果评估保持一致。根据治理修复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分为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和固化/稳定化技术两种类型:7.1.1使用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是指通过降低污染源浓度至设计修复目标值,以满足降低风险至可接受的要求。使用该技术修复后的土壤在转运出场再利用时,原地块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可能不再适用于再利用区,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应针对以7下两类污染物的残留浓度,对再利用的土壤进行采样调查:(1)修复目标污染物残留浓度:根据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中的监测样品进行数据统计。样品数量不超过8个时,以各污染物的最大检出浓度作为修复后土壤的污染物残留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