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2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所以,教育经济学是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出现于世界学术之林,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教育经济思想的逐步演化和系统化的结果。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中国:1、春秋初期起锅的政治家与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2、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4、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前372—前289)西欧:1、古希腊柏拉图(前427—前347)------《智术之师》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定性:马克思主义产生值钱的古典经济学,它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2、代表人物:1)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地(1623—1687)2)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1694—1744)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1723—1790),他明确地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3用看作为资本。4)法国萨伊(1767—1832),他在斯密的论述上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定性: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取代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19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1789—1846)在批评斯密、萨伊等人的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力理论。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提出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与此划分相对应,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2)继李斯特之后,再度重视人的能力与才智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集19世纪庸俗经济学之大成者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加:教育。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该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这教育及其发展。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的。重视发挥劳动者的作用,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因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原因如下:第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第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教育可以把一个简单劳动力、一般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第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使劳动者能够适应于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大工业生产的本性要求劳动的变幻、只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大工业的这种本性客观地要求,劳动者不能仅有简单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小小范围内社会生产的需要,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社会生产的应变能力,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效益。劳动价值论揭示: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效益,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877—1974)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该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劳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2、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他采用“现值计算法”证明了教育上的投资符合一般的资本投资性质。3、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并运用余数分析法对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率作了实证分析,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4、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森于60年代初,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的选择》一书。5、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41963年国际教育经济学召开了首次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1966年布劳格选编的《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出版。1969年苏联经济学家冉明出版了《教育经济学》1972年英国出版了,都柏林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希恩的《教育经济学》,同年,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出版了《教育经济学导论》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975年苏联经济学家科斯坦扬出版了《国民教育经济学》6、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被称为“主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美)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英)布劳格等。研究的主要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的来源、分配及其使用效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的个人和社会收益率等等20世纪6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形成。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已经被视为国家的以种“知识产业”。这就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教育经济学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先后发展起来的。增长经济学是西方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计量经济学亦称“经济计量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剩余因子”“的发现。----教育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70年代的发展1、概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出现,激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经济危机。人们产生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怀疑。自70年代以来,西方部分教育经济学家试图摆脱人力资本理论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以及途径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重新评估教育的经济效益。于是包括: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以及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在内的有关教育成效的新学说应运而生,使居于主流地位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了挑战。2、新学说的简介:1)筛选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创始人是:斯宾斯和索罗等。(教育-----信号------雇主------合适的求职者)比较: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同: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并且在分析中都采用了简化法。异: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是:“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筛选理论的观点是:“教育——筛选(信号)——工资”总之,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进而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识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多林格、卡诺伊等。1954年,克拉克.科尔,发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一文,首次提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当时并未引起学界重视。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5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得以初步建立。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是不精确的,因为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70年代中后期,戈登、爱德华兹、卡诺伊等进一步发展了皮里奥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采用西方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说明不同种类或不同阶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决定其去向。总之,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3)社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国家,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他们采用西方新马克思注意的观点和方法,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又是一个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总之,社会化理论的贡献是: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或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缺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