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及无产阶级的觉醒空想社会主义(19C初)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无产阶级的觉醒标志: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9C3、40S)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背景经济(根本):随着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阶级: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觉醒,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思想: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观:马恩一方面总结工人斗争经验,一面批判继承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巴黎公社(1871年3月)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第二帝国垮台。(混乱真空)法国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措施政权建设: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类似人民代表大会);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废除旧机器,建立新机器)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且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强调人民)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有公有制的性质)。八小时工作制失败原因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其他革命力量,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没有成熟的政党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一国际(了解即可)即国际工人联合会,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真正的民主集中制,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第二国际(了解即可)社会主义国际”(1889–1916)是一个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和平时期的组织,多以和平的方式争取权力),相对比较松散。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十月革命背景客观农奴制落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主观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并建立工农联盟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昀薄弱的环节。过程二(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革命)四(革命转化和平夺权)七(两个政权并存结束,开始武装革命)十(革命成功)意义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本名“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为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而来,号召世界革命(革命输出,保卫苏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国际的领导是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真正权力中心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解散的决定。苏俄社会主义建设1918年——1921年年2月战时共产主义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疯狂反扑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目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评价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3月——1927年新经济政策(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列宁1924年1月去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工业解除一些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外资)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评价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1928年——1937年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斯大林体制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内有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专制的制约主观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理论指导。国内政治斗争的推动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组织集体农庄评价成就开辟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经济结构不平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僵化的体制称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战后社会主义的扩张:在东欧及亚洲等建立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1953年去世,1956年—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地位的巩固措施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相当于企业)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政企分开趋势);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5年—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社会混乱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经经营管理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影响促进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后进入停滞时期(和资本主义相似滞涨)1985年—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80S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措施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以指导行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和建立家庭农场过程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功,转向政治领域、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评价其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昀终导致苏联解体。总结:社会主义的改革都是改革原来的斯大林模式(都是学习的苏联),改革的方向是一样的:A放权B用更多经济,物质刺激人们生产的积极性C政企分开D用更多的市场取代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功,为后来各国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