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研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姓名:闵婕文专业:凝聚态物理学号:201690120069《资本论》研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摘要:《资本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是同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密不可分的。《资本论》以一种独特的经济哲学话语,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达到了历史观的高度,也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观的真正出场。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诉诸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本文主要介绍了《资本论》研究的内容以及其当下价值。关键字: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中外学术界,哪些著作是马克思主要的哲学著作是一直存在着争议的。一部分学者主张《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是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这些著作中完成,唯物史观在这里得以创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真实而本质的声音,主张青年马克思是“人道主义主义的马克思”,是真正的最有意义的马克思。当然,也有很多哲学家给予《资本论》以极高的地位。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著作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并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前)和科学阶段(1845年后)。他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据马克思自己说,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总共只有几段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在这里,新的理论信仰以必定是不完善的和不确切的概念和术语的形式,开始从旧信仰和旧术语中显露出来。”而正是《资本论》使马克思的哲学真正成为了科学,从意识形态批判彻底转向了现实的科学的批判。列宁虽与阿尔都塞有着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他同样认为是《资本论》真正使马克思唯物史观成为科学。他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的哲学是以政治经济学为真正的和成熟的出场形态的,不是一种经济的哲学,而是一种经济哲学,不以哲学的阅读是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所以《资本论》更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占据了马克思哲学制高点的哲学巨著。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也产生了“卡尔·马克思问题”,即究竟以什么标准划分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以及究竟以什么标准评价《资本论》和整个马克思哲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出现了以广松涉为代表的“物象化论”和以望月清司为代表的“市民社会论”。广松认为,对马克思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人本主义的主体-客体视域,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要从异化论上升到物象化。要真正理解《资本论》的哲学地位,它对马克思哲学意味着什么,是和对马克哲学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也被公认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成果,但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俞吾金教授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有两种形式:1、马克思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2、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就是“推广论”和“基础和核心论”,俞吾金认为这两种论证都窄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世界被抽象为“自然、社会、思维”三个层面,好像三者是可以分割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能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自然成了无人的自然,马克思哲学也被实证化了,遮蔽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价值。俞教授认为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和意义在于他的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所谓‘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指: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适合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同时适合于其他一切领域,是我们研究一切领域的前提性理论;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哲学。它本身就蕴含着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范畴论。”而张一兵教授则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还分为一般历史唯物主义和特殊历史唯物主义,他也是用狭义和广义两个词来表述,但是与俞吾金教授不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张一兵教授认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这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历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原则。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马克思在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即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研究过程中,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的理论,这主要体现为经济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主导性的方面,人物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力量。”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建构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理论逻辑得以完成,所以,不研究《资本论》就不能理解马克思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就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一、《资本论》中“资本批判”视域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价值彰显当今世界,资本仍然作为主导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类社会,我们仍然生活在《资本论》所揭示的那个时代,即资本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不仅从没有过时,而且从没有退场,一直为我们分析当今社会提供着最本质、最普遍、最科学的哲学和经济学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无论生产、流通还是消费,都是在普遍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但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的,这导致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特有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表面上是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但实质上是资本的生产过剩。“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的太多了。正好相反。要是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会和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于是经济危机就会不断地发生。现在,资本虽然不断在寻找新的逐利领域,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没有变,危机仍然在发生,而且是全球范围的,其广度和深度都扩大了,破坏力也被放大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危机不仅出现在经济领域,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层面,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危机。当今世界正处在资本的“洪水期”,资本的力量淹没了一切,摧毁了一切、改变了一切,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烙上了资本的烙印。资本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就必然在空间上扩展其范围,资本全球化正是这种扩张的结果。“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但并没有消除民族国家的界限,也没有使各国的利益趋同。”恰恰相反,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了打破这种垄断地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场世界性竞争中,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经济增长和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留住或吸引资本,国家被迫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其对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成本外部化方面的限制减弱,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无所顾忌的资本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直接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食物和水的安全和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且越来越难以获得,气候反常、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流行性疾病越来越频繁地爆发且越来越难以控制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都来自于资本,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资本对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巨大耗费更使各国为争夺资源而进行激烈的争斗,利益之争使国际间摩擦不断,各国普遍没有安全感,核扩散与军备竞赛既是没有安全感的结果又是新的不安的原因,这些都造成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另外,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进一步拉大了国际间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占有、消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却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源;一边是奢侈、浪费的资源消费,一边是在生存边缘的挣扎。”在一国内部,资本深度拓展同样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这首先表现在国家职能由公共服务到服务于经济增长。“垄断资本使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与资本扩张的要求相结合,为此,他们要求更大程度的市场自由,要求国家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税收、劳动力等市场政策。国家之所以屈从于垄断资本的要求,一是国家的霸权地位有赖于垄断资本的持续扩张;而是政权的稳定与合法性往往取决于民众对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为了发展经济,政府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其政策越来越配合资本的要求,政府其他方面的职责在不断地弱化甚至消失。国家职能的转变和对社会福利消减甚至取消,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社会运行的中的风险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陷入了资本全球化的陷阱。在这个充满风险与机遇的世界,马克思对资本否定向度的价值在于,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并不是永恒的。我们只有批判的对待资本,才能走出资本设置的迷津,现实地改造世界。二、《资本论》中“拜物教批判”维度在价值危机的当今社会意义突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分析了三种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商品的出现来自这样一种生产形式,人们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自己使用,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出卖,是为了占有它的价值。“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的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在生息资本的这种形态中,资本是它本身再生产过程的前提,货币或商品独立在生产过程之外具有增值自身价值的能力,好像能创造价值的是资本,而不是现实的生产过程。由此,资本最终在这里获得其神秘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社会关系再也看不出它本真的形式,只看到物与物自身的关系,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三种拜物教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越来越以颠倒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原本属于他们社会关系,并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功利化、计量化,而且深刻改变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当代人的价值危机。马克思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但“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与全面性。”旧世界中积蓄着创造新世界的力量。只有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当代人价值危机的途径。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历史观的高度《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语境是资本全球化,但全球化已从当年走向当代,其文本意义必然要随着语境的变迁而变迁。任平教授认为,新旧全球化的重大转换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产业轴心从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或知识文明。知识的资本化及其全球扩张正在取代资本全球化而成为主要形态。其二,在全球化结构构成上,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知识霸权和‘头脑工业’支配着全球扩散的‘躯体工业’即制造业,在金融资本之上建筑起新的知识资本帝国。其三,全球化时代的内在张力发生重大转换。旧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主要是以大一统的抽象理性与殖民主义为工具来实现的‘全球一体化’,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一个模式、一个范式、一个标准来剪裁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内在张力十分有限。反之,新全球化时代‘一体化’与‘多元化’格局并存,两极之间保持很大的张力。其四,全球化的控制方式发生重大转换。从商品、工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