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件第十一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上)•学习要点:•科技事业活动的分类、科技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分析•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和现代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别、准公共性、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及政府介入文化事业产品市场的必要性第一节科技事业管理一、科技事业活动的类别划分1、现代科技事业活动的基本内容从研究本身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和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第三、应用技术研究。在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综合利用知识,将科学研究提供的物化可能变为现实。第四、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主要指涉及公众利益,难分割的技术研究、运用和推广。2、现代科技活动按目的和功能的类别划分第一、以满足企业或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企业重视科学技术成果,因为:A、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B、可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甚至是垄断利润。第二、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基本特点是:反映社会的共同利益要求;科技活动的结果不应该商品化,因而都不能以市场的方式提供。此外,还有一些重大的开发应用性研究,因投资和风险大,又关系国计民生,难以市场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活动,必须公共生产。二、科技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分析1、一些科技事业产品具有较突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另一些科技事业产品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且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般公共产品,即比较纯的公共产品所具有的特点,相当部分的科技事业产品就具有这种特性。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品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2、科技事业产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一般来说,基础性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外部性高于应用技术研究的外部性。不同科技事业产品的公共性纯度及外部性排列见图11-1。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基础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益性技术研究弱强外部性0100%政府补贴图11-1不同科技事业产品的公共性三、政府在科技事业发展中作用1、只有政府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第一、首先是科研外部性的需求。第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科研具有的较高市场风险的需求。2、只有政府才能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生产和提供的顺利进行第一、对生产的保障体现在政府对科研人员的劳动作出公正评价,并予以必要的支持。第二、对提供的保障表现在对提供方式的确定和技术市场基本规范的建立与维护上。四、现代社会科技事业管理基本内涵1、建立适合科学技术产品特点的生产和提供的制度A、科学技术产品的生产政策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宜采用公共生产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内涵,是主要应以公共财政作为支撑。必须指出的是:现代社会中,必须考虑承担这些基础性研究或这些科技产品生产机构的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资金价值,促进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生产可以采取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私人生产则指由私人承担研究并完全由私人投资的生产。B、科学技术产品的提供政策科学技术产品的提供是指政府以何种方式将科学技术产品提供给应用者。根据科学技术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其提供包括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方式。所谓公共提供,就是由公共财政支撑,政府以无偿或者基本无偿的方式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以使这些成果在最大的限度内获得推广应用。所谓混合提供,就是科技产品通过有偿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但这一科技产品的价格不是市场条件下的价格,而是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使生产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推广。所谓私人提供,就是科技产品通过有偿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而且这一科技产品的价格是市场价格,即根据市场对这一科技产品使用价值的认可程度所决定的价值补偿,其价格的高低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2、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一些非政府组织也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技术市场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技术商品的管理。技术商品管理的任务是确定技术商品的身份,即对是否是技术进行鉴定,并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可否进入市场交易。第二、技术市场参与者的管理。即对技术商品的出让者、受让者和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的交易行为进行协调和依法监督,以及调解行为为的各种经济纠纷,依法惩处各种不法行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节教育事业管理一、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1、教育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非排他性:一定范围内,一个人消费教育产品并不排斥他人同时消费。但这种非排他性的产生必须以保证教育效果为条件。一定的消费竞争性:随着消费者的增加,产生了教育的总成本与投入,质量的矛盾。2、教育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教育是一种具有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的过程和活动内部收益;受教育者增加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提高了适应社会、获取工作和较高报酬的能力。外部收益:通过培养受教育者,解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教育事业活动的类别1、划分教育活动类别的标准教育按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完成程度和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程度。教育的外部收益在教育的各阶段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而且最终的外部收益是各阶段的积累。现代社会中,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不能或难以由社会公共支出来承担。因为:第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难以支撑。第二、事实上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故现代社会的教育活动应根据特定条件下的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功能来划分类别。所谓直接的目的和功能,即这一教育活动最直接的是基于社会共同需要,还是首先是个人发展或企业发展的需要。2、教育活动的类别划分A、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目标的教育活动即为保证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B、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企业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第一、这里的个人需要包括:一是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提高的需要,二是个人和家庭精神生活提高的需要。这类在社会共同需要上的进一步的教育,不应由公共财政完全承担。第二、企业教育活动和一些专门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外部收益中最直接的受益者首先是企业,因而在公共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类教育经费主要不应进入公共财政支出。不同教育产品的外部性见图11-2。外部性弱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0100%图11-2不同教育产品的外部性三、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1、教育产品市场教育产品市场是在伴随着私制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由私人产品市场而转化为特定的公共产品市场的。教育产品市场性质的重大变化产生于19世纪以后,其标志是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的加强,决定了教育外部收益的扩大,因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公立教育,尤其在20世纪后半叶逐步形成有关义务教育的制度后,教育产品由私人产品转化为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准公共产品),相应的,教育产品市场也从一个私人产品市场转变为公共产品市场,一个特殊的产品市场。2、现代社会教育产品的社会价值A、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B、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相对降低;C、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主要是基于教育产品市场本身难以保证教育产品的形成并发挥出重要作用:第一、教育具有信息上的不对称性,因而它无法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予以纠正或补充。第二、教育既有内部收益也有外部收益,政府作为教育受益的第三者,即代表社会接受教育的外部收益,也就必须代表社会按受益支付必须的经费。第三、教教育具有迟效性和风险性,必须由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矫正短视行为。第四、政府要以一定的方式介入教育产品的生产,以保证教育培养结果在其思想道德方面符合自己统治的需求。四、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1、教育事业产品的生产制度第一、确立教育发展规划。第二、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第三、教育市场管理。第四、建立教育产品生产的合理模式。教育事业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通常可以由公共生产和非公共生产(私人生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办教育,以公共财政支出作为主要经费来源。非公共生产是指主要由非公共财政支出来承担教育经费的学校,即民办教育或民办学校。在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在义务教育阶段,允许教育产品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为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并更好地进行管理,可对民办教育予以一定方式的补助。2、教育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第一、公立教育产品总体上应采取政府投资和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混合提供方式。外部性是确定收费和政府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初等教以政府补贴为主。初中采取近于初等教育的补贴方式,高中适度扩大受教育者的经费承担比例。公立高等教育经常性支出应当大部分来自收费,财政拨款主要解决投资性支出。第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产品由市场提供。第三、民办教育产品存在着两种的提供方式:A、私人生产,市场提供。即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由政府管理部门统一核定,或者完全交由办学者按市场供求来自行确定。B、私人生产、混合提供。即由民间投资建立学校,但政府通过对民办学校进行一定的补贴,将其收费、质量管理等纳入政府教育管理,形成民办教育与公立教育公平竞争的机制。在现代社会,文化事业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化事业活动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文化事业产品具有鲜明的准公共产品特征,但不同的文化活动的准公共性具有明显的差距,可大致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营利性文化活动两大类,并且,文化事业产业化明显,文化市场成为文化事业产品提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确立相应的公共政策,形成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制。第三节文化事业管理一、现代社会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别和基本内容•文化事业活动是公众满足自身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众对文化事业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文化事业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样式也日趋繁多。这些内容丰富、样态繁多的文化活动,可以结合其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大致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营利性文化活动两大类别。•(一)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活动•(二)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要目标或具有营利性的文化事业活动(一)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活动•现代社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活动,主要有以下基本内容或活动形式:一是公共图书馆,即面向社会,向公众提供图书资料服务的图书馆。这是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是文物、博物馆和纪念馆。三是公众文化事业,通常由群众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及其活动组成,如我国的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及其开展的活动等。(二)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要目标或具有营利性的文化事业活动•这类以满足个人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或具有营利性质的文化事业活动,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内容或活动方式:一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二是影视音像业;三是演出业;四是娱乐业。这其中要说明的是,新闻、广播电视事业作为现代传媒,虽然相互间有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同一行业中的不同的主体也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但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大众传媒,即面向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的,然而,也正由于这广泛的社会需求,因而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可以进行企业化经营。二、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虽然文化事业按其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其产品可以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产品和营利性文化事业产品,但由于文化事业活动的特点,使其产品具有公共事业产品的基本特点——准公共性。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与教育事业产品的公共性有相似之处,可以分为下述两个方面•(一)文化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二)文化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馆某些电视台或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