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综述中共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199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都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都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总负责,把这两项工作摆上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听取计划生育和环保工作的汇报,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1997年,我国加强了城市和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水环境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许多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年,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89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188亿吨(见图1),乡镇工业39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75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073万吨,生活污水COD排放量684万吨。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666万吨(见图2),乡镇工业407万吨。状况七大水系长江干流污染较轻,水质基本良好。监测的67.7%的河段为III类和优于III类水质,无超V类水质的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其次为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三峡一期工程完工后,未发现对长江干流施工区上、下游水质产生明显影响。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I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珠江干流水质尚可。监测的62.5%的河段为III类和优于III类水质,29.2%的河段为IV类水质,其余河段为V类和超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III、IV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子氨和高锰酸盐指数。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V类和超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I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总体上看,长江、珠江和黄河干流水质尚可,淮河干流和松花江水质有所好转,海滦河和辽河水质较差。湖泊水库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与上年相比,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减轻。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滇池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本年度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近岸海域与上年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水质变化不大,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和无机磷。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一类海水占18.7%,二类海水占21.4%,三类海水占6.5%,超三类海水占53.4%。珠江口海域依然是近岸污染较重的海域之一。四大海区的超标率(以下均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是渤海44%,黄海46%,东海94%,南海42%。其中,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是:渤海16%,黄海47%,东海81%,南海38%。本年度油类污染程度比上年有所减轻,其中,东海、南海的超标率分别是11%和12%;重金属、化学需氧量无超标现象。四大海区中,东海污染较重,其次是渤海、黄海和南海。措施与行动1997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8.9%,其中,县及县以上为8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54.4%,其中,县及县以上为61.8%(见图3),工业废水治理得到了加强。在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行动中,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99个,在建的水污染防治项目325个。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通过调整水价、征收污水处理费等措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级政府加大了依法治污的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开展了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和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依法治污和强化监督管理的效果比较明显。在近岸海域,加强了海洋倾倒废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淮河水污染引起了全国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制定了第一部对于流域的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在国务院领导下,经过沿淮四省的共同努力,淮河治污第一战役初战告捷。截止到1997年12月31日,全流域日排放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超标排污企业中,已完成治理任务的占71.4%,自然原因停产、转产、破产、关闭的占14.3%,由地方政府责令停产治理的占14.3%。大气环境我国的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1997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346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为1852万吨,占78.9%;生活来源的排放量为494万吨。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中,县及县以上为1363万吨,占73.6%(见图4);乡镇为489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87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65万吨,占83.6%;生活烟尘排放量为308万吨。在工业烟尘中,县及县以上为685万吨,占43.8%,乡镇为88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1505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为548万吨,占36.4%,乡镇为957万吨。华中、西南酸雨污染严重,华南酸雨污染有上升趋势,北方的图们、青岛局地酸雨污染仍较严重。状况酸雨:1997年,全国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3.74-7.79之间。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44个,占统计城市数的47.8%,其中,75%的南方城市(长江以南,下同)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降水年均pH值低于4.5的城市有长沙、遵义、杭州和宜宾。在统计的城市中,71.7%的南方城市出现过酸雨,酸雨的出现频率大于90%的城市有长沙、景德镇和遵义。北方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图们、青岛和太原。华中酸雨区是全国酸雨污染最重的区域,降水年均pH值低于5.0,酸雨出现频率大于70%。西南酸雨区污染也很严重,除重庆外,中心区域降水年均pH值低于5.0,酸雨出现频率为70%。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中东部地区,本年度部分城市降水酸度有所降低,但酸雨出现频率较上年有所上升。北方的青岛、图们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是北方地区中两个经常出现酸雨污染的区域。措施与行动1997年,我国工业废气中,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和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4%和76.9%。其中,县及县以上分别为90.4%和79.4%,比上年提高0.4和4.4个百分点。在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行动中,加大了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力度,1997年,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42个,在建的项目112个。为解决酸雨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酸雨污染的防治,如采用清洁煤技术、节能技术、脱硫技术;推广一些经济政策,如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实行总量控制和促进节约能源。近20年来,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逐年减少。臭氧层保护: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及其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从1994年后,需求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年增长幅度趋于下降,这表明,我国ODS的生产和消费正在逐步得到控制。自1991年开始至1997年11月底,我国政府共制定并实施了20多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通过行业调整、实施有关政策以及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淘汰等多方努力,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淘汰ODS2.3(ODP值─以CFC11为当量的消耗臭氧层潜能值)万吨。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申请并获得《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资助项目232个,总额达2.7亿美元,可淘汰ODS60121(ODP值)吨。其中,多边基金资助项目中已有20个淘汰项目验收合格。从1998年起,将实施《中国哈龙行业淘汰计划》,到2006年和2010年底,分别将哈龙1211和1301的生产水平减少到零(见图5)。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为了有效地控制酸雨的发展,国务院将“两控区”(即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列为国家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两控区的控制目标为:到2000年,排放二氧化硫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并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有关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控制区酸雨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000年排放水平以内;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控制区降水pH值小于4.5的面积比2000年有明显减少。城市环境199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城市水污染仍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型缺水城市增多。城市噪声的影响范围在扩大。垃圾围城现象严重。部分沿海中小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状况城市空气质量: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但总体继续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部分沿海和中小城市有所改善。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立方米。52.3%的北方城市和37.5%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立方米。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4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年均值为4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年均值为41微克/立方米。34个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0微克/立方米),占统计城市的36.2%。其中,广州、北京、上海三市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年均值浓度超过100微克/立方米;济南、武汉、乌鲁木齐、郑州等城市污染也较重。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291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微克/立方米)的有67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72.0%。北方城市年均值为3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年均值为200微克/立方米。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全国降尘量年均值15.30吨/平方公里·月,北方城市的年均值为21.48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的年均值为9.29吨/平方公里·月。城市水环境:1997年,我国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仍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城市河流污染程度,北方重于南方。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污染型缺水城市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缺水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和沿海地区。在监测的142条城市河段中,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污染区域分布看,污染较重的城市河段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的部分支流、辽河流域和京杭运河以及南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据全国114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统计分析,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但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使一些指标在局部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