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45)授权公告日(21)申请号201621207498.X(22)申请日2016.11.09(73)专利权人河南易道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地址450046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47号(72)发明人赵颖 赵欣 张会明 高勇 张志刚 乔琳庆 (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26代理人李红卫(51)Int.Cl.C02F11/02(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57)摘要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包括发酵壳体和传输带;发酵壳体的内部设有沿传输带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中温发酵腔、高温发酵腔;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丝和用于控制加热丝工作的温控模块;温控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处理单元和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加热丝的工作;温度传感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发酵装置,结构简单,仅需将污泥放置于传输带中即可,传输带带动污泥在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进行发酵,发酵速度快,效果好,可以极大的提高污泥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效果。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CN206143038U2017.05.03CN206143038U1.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壳体和传输带;发酵壳体的内部设有沿传输带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丝和用于控制加热丝工作的温控模块;温控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处理单元和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加热丝的工作;温度传感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继电器的线圈,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均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温控模块还包括光电耦合器,继电器驱动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内顶部均设置有空气管道和至少1个空气喷嘴,空气管道与空气喷嘴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传输带下表面上贴合有支撑杆,支撑杆与传输带的传输方向垂直,支撑杆横截面呈圆形。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传输带传输方向固设有支撑架,支撑杆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权 利 要 求 书1/1页2CN206143038U2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背景技术[0002]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有3种:焚烧、填埋和资源化利用。[0003]国外多采用焚烧工艺,其投资巨大,易造成大气污染;国内多采用填埋,虽然投资较小,但是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因为国内上海等大中城市土地再生资源很少,难以长期采用此方式。[0004]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为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泥,使得污泥发酵成有机肥。该方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消除污泥的恶臭,有效控制污泥的二次污染,环境效益显著。[0005]发酵好的有机肥,肥效好,使用安全方便,抗病促长,还可培肥地力等。[0006]在将污泥发酵成有机肥的过程中,需有经历以下步骤:1、加菌;2、搅拌;3、压滤;4、中温发酵、高温发酵;5、发酵完成。[0007]现有的发酵方法为:当中温发酵完成后,再将温度升高从而进行高温发酵,该过程不利于污泥的批量化处理,严重制约污泥的处理速度。同时,现有的发酵多通过人为控制,误差较大,从而影响污泥处理效果,进而影响有机肥的肥效。实用新型内容[0008]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的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包括发酵壳体和传输带;发酵壳体的内部设有沿传输带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丝和用于控制加热丝工作的温控模块;温控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处理单元和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加热丝的工作;温度传感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0010]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继电器的线圈,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均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0011]温控模块还包括光电耦合器,继电器驱动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0012]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内顶部均设置有空气管道和至少1个空气喷嘴,空气管道与空气喷嘴连通。[0013]传输带下表面上贴合有支撑杆,支撑杆与传输带的传输方向垂直,支撑杆横截面呈圆形。[0014]沿传输带传输方向固设有支撑架,支撑杆与支撑架转动连接。说 明 书1/3页3CN206143038U3[0015]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设置的传输带、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实现了污泥的发酵,温控模块实现了加热丝工作的控制,提高了污泥发酵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2、温控模块还包括光电耦合器,继电器驱动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设置的光电耦合器可以提高处理单元的稳定性。3、空气管道和空气喷嘴,保证了污泥在发酵壳体中的好氧发酵。4、传输带下表面上贴合有支撑杆,设置的支撑杆可以对传输带进行支撑。5、支撑杆与支撑架转动连接,从而降低传输带传输过程中的摩擦力。附图说明[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温控模块原理框图;[0018]图3为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9]一种污泥处理用发酵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发酵壳体,发酵壳体的内部设有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污泥在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作用下进行发酵。在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丝,加热丝没有在图中显示。为了实现对加热丝工作的控制,在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中还分别设置有温控模块。其中,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0020]温控模块如图2所示,包括温度传感器、处理单元、光电耦合器和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加热丝的工作。温度传感器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0021]处理单元用于接收信号,同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输出信号,实现自动控制,实施的时候处理单元可以选择单片机或者PLC,如果选用单片机则选用型号为AT89C51的即可。[0022]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中温发酵腔或高温发酵腔中的温度,实施的时候可以选择型号为DS18B20的温度传感器,其灵敏度高,且工作稳定。[0023]光电耦合器用于隔离光电信号,从而保证处理单元的稳定工作,光电耦合器为市售产品。继电器驱动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和继电器的线圈KT。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11连接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继电器的线圈KT连接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均接地。当处理单元向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输出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导通,从而使得继电器的线圈得电,进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从而使得加热丝导电,通过加热丝对中温发酵腔或高温发酵腔进行加热。设置的第一二极管D1可以防止第一三极管Q1被反向电动势击穿,保证第一三极管的使用寿命。[0024]为了保证好氧发酵,在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的内顶部均设置有空气管道3和至少1个空气喷嘴4,空气管道3与空气喷嘴4连通。在空气管道3上连接有空压机,从而实现空气的供应。空气从空压机中出来,进入到空气通道3中,再通过空气喷嘴4进入到中温发酵腔或高温发酵腔中。说 明 书2/3页4CN206143038U4[0025]为了方便污泥在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中的传输,在发酵壳体中设置有传输带2,其中,中温发酵腔11和高温发酵腔12沿传输带2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0026]在传输带2的两侧均固连有挡板21,通过挡板21防止污泥从传输带2上掉落下来。在传输带2的下表面上贴合有支撑杆6,支撑杆6与传输带2的传输方向垂直;同时,支撑杆6的横截面呈圆形。为了实现支撑杆6的安装,沿传输带2的传输方向固设有支撑架5,支撑杆6与支撑架5转动连接。在传输带2传输的时候,支撑杆6将传输带2支撑起来,同时,支撑杆6在传输带2传动的作用下转动,以降低传输带2传动过程中的摩擦力。[0027]在工作的时候,污泥通过传输带2进入到发酵壳体中,并依次通过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进行发酵;在传输的过程中,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的温控模块分别控制各自的加热丝的工作,以使得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的温度均在设定范围内。[0028]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发酵装置,结构简单,仅需将污泥放置于传输带上即可,传输带带动污泥在中温发酵腔和高温发酵腔中进行发酵,发酵速度快,效果好,可以极大的提高污泥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效果。说 明 书3/3页5CN206143038U5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1/2页6CN206143038U6图3说 明 书 附 图2/2页7CN206143038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