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强化A2OMB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张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0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1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8.30.061PAC强化A2/O-MB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①张磊(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167)摘要:本试验将PAC(粉末活性炭)加入到A2/MBBR系统,用于处理印染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水解酸化出水,考察了PAC对A2/MBBR工艺的影响。试验表明:PAC可以提高A2/MBBR工艺的COD和色度去除率,降低出水生物毒性,同时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关键词:粉末活性炭MBBR印染废水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8)10(c)-0061-03①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事业费科技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高至类地表IV类水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sysy2018-042)。作者简介:张磊(1986—),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印染废水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水质特征多变,属于难降解工业废水[1-3]。2015年4月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将印染行业列为专项整治的十大重点行业,印染废水的处理已经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粉末活性炭(PAC)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的特点,研究表明PAC吸附与活性污泥生物降解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4]。试验将PAC用于厌氧-缺氧-移动床(A2/MBBR)系统的强化,考察PAC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印染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提供技术参考。1试验装置与方法1.1试验装置及材料试验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各区容积比例为5:10:28,装置总有效容积为43L;装置中的厌氧区和缺氧区中装有电动搅拌器,使污泥保持悬浮状态;好氧区内装有聚氨酯填料,底部装有微孔曝气头,微孔曝气头用于向好氧区内供氧,并使填料保持流化状态。试验进出水、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均使用计量泵控制。试验废水取自某印染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水解酸化池出水,该污水处理厂进水以印染废水为主,其余为生活污水。废水水质见表1。试验装置好氧区内采用的填料为内部多孔的聚氨酯海绵填料,形状为正方体,其性能参数见表2。试验接种污泥取自该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浓度为11600mg/L,其中MLVSS为8700mg/L;该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自投入使用以来一直稳定运行。1.2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运行参数为:HRT=15h,SRT=20d,好氧区DO浓度为3.0~5.0mg/L,填料填充率为20%,污泥回流比(R)为50%,混合液内回流比(r)为100%,MLSS约为3500mg/L,水温变化范围在15.2℃~17.6℃之间。1.3分析项目与方法试验中的分析测试项目包括CODCr、色度、MLSS、SV30、SVI,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毒性分析采用藻类抑制率表征[5]。2试验结果与分析2.1不同PAC投加量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投加PAC,考察A2/MBBR工艺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第二至四阶段,依次考察投加50mg/L、100mg/L、150mg/LPAC时,A2/MBBR处理效果的变化。不同试验阶段的COD去除效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未投加PAC时,A2/MBBR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为39.91%;投加50mg/LPAC后,平均去除率上升至50.70%;PAC投加浓度提高至100mg/L时,平均去除率继续上升至63.74%;继续提高PAC投加浓度,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不再升高。图2是不同实验阶段A2/MBBR系统的色度去除效果。pHCODCrNH3-N色度(倍)pH7~9122~14718.2~23.670~807~9表1废水水质mg·L-1材料尺寸/(mm)密度/(kg/m3)孔径/(mm)比表面积/(m2/g)聚氨酯1.0×1.0×1.022~252~723.3表2填料性能参数表3PAC对活性污泥的影响项目MLSS/(mg/L)SV/(%)SVI/(ml/g)未投加PAC34603088.1投加PAC40202972.6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2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3图1不同PAC投加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图2不同PAC投加量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图3生物毒性对比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2018NO.30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2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63试验结果显示,投加50mg/LPAC后,色度的平均去除率由未投加PAC前的30.05%上升至40.30%;PAC投加浓度升高至100mg/L和150mg/L时,平均去除率依次为52.64%和52.69%。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过量投加PAC对系统的处理效果没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综合经济因素考虑,后续试验中,PAC投加浓度设定为100mg/L。2.2系统对废水生物毒性的影响分别取未投加PAC和投加PAC的系统出水,稀释后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通过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相对抑制率考察出水的毒性水平,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试验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第2天),未投加PAC和投加PAC的出水对小球藻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6.52±2.68)%和(13.02±2.53)%。在第7天时,未投加PAC的出水对小球藻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增大至(26.10±2.84)%;投加PAC的出水为(12.57±1.23)%,未发生明显变化。2.3PAC对系统污泥的影响通过表3可知,投加PAC后A2/MBBR系统的MLSS提高了16.18%,SVI则下降了17.59%,污泥的沉降性能有所改善,可提高后续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果。这是由于粉末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絮体结合后,能够使絮体密度增大[6]。3结语(1)PAC能够提高A2/MBBR系统对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综合考虑出水水质和经济性,PAC的推荐投加量为100mg/L;(2)PAC能够降低印染废水的生物毒性,并能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参考文献[1]褚金宇,尹云军,张龙,等.低温水解酸化-A2/O(PACT)-混凝沉淀处理印染废水[J].环境工程,2011,29(5):1-7.[2]张双圣,刘汉湖,张龙,等.厌氧水解-分点进水倒置A2/O处理低含量印染废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37(2):90-92.[3]蒋梦然,陈红,薛罡.等.印染废水铁碳微电解深度处理出水生物毒性[J].环境工程学报,2006,10(6):3036-3041.[4]张龙,涂勇,吴伟,等.粉末活性炭性质对PACT工艺的影响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2,32(11):36-39.[5]范晓丹,李皓璇,姬海燕,等.生物活性炭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及其生物毒性的表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5,9(1):188-193.[6]蓝梅,顾国维.PACT工艺研究进展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工业水处理,2000,20(1):10-12.(上接60页)4做好环评大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环评大数据力求信息和数据的实质安全,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持下环评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了新的模式和方法,但是网络体系内信息和数据安全的隐患同时也对环评大数据的利用也会产生威胁,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必须确保环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需求。要借鉴其他数据库和信息库安全管理和保障的经验和教训,重构环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管理机制,在扩大环评大数据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基础上,提升环评大数据的共享范围和安全性,在提升环评公众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通畅、安全、高效的环评大数据运用平台。在实现环评大数据信息和操作安全目标的过程中要建立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发展体系,要组织环评大数据利用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环评大数据操作、开发和管理的安全水平,在人为因素和管理体系上做到对环评大数据安全的全面强化。最后,在环评大数据实现互联和共享的时候要注意信息的结构性安全,要从管理工作、技术体系、网络架构、数据共享方式等要素出发,以现代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前提建立环评大数据的安全保障机制,有效调控环评大数据使用、开发的过程和环节,在实质上确保环评大数据信息的安全。5结语环评大数据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依托和前提,要结合国家对环评工作发展战略的基本战略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环评大数据的创新和应用进程,解决好环评大数据运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难题,建立起环评大数据平台,改进当前环评工作中存在的关联性分析不足、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真正发挥环评大数据在信息加工和数据资源挖掘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推进环评工作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进程,在基础技术、操作平台和基本体系上建立更适于环评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载体和体系。参考文献[1]李时蓓,赵晓宏,崔书红.利用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J].环境影响评价,2016(1):231-232.[2]诸云强,赵晓宏,李时蓓.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分析与创新服务[J].环境影响评价,2016(1):116-118.[3]孙钰.互联网+:创新环评决策监管之道[J].环境影响评价,2015(5):155-156.[4]吴晓青.迎接大数据时代推进环评管理现代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5):254-255.[6]赵晓宏,李时蓓,诸云强.强基础库建设提高环评科学性[J].环境保护,2012(22):122-123.[7]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126-128.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