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走近苏轼……文艺全才散文:诗歌:词: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走进《定风波》……背景简介乌台诗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激进的变法主张,自请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文中讥讽时政,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苏轼含冤103天后终被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余。苏东坡与黄州•虽遭宦途风雨,但他能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脱出来。这段时期,苏东坡作词约五十首。•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学习目标1.通过体会关键词句来领悟作品的情感,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2.领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2.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小序了解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觉: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时间:“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3月7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一个春天。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知人论世苏轼在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理解词意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合作探讨:•1.词中上下两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2.仔细研读词文,抓住词中“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句加以鉴赏,体会词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下片: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词中上下两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莫听”•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体现主人公豁达的情怀。分析鉴赏“何妨”•潇洒镇静之中又带些倔强。•面对风雨,从容处之,泰然自若。思考:大雨滂沱,作者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真的如此吗?“竹杖芒鞋”失意潦倒、穷困下贱,被贬“骑马”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的象征心情的轻松因无官而“轻”因轻视官爵而“轻”“轻”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旷达超脱的豪迈之情。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外在形象:•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内在品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这几句词通过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分析鉴赏思考: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赏析探究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谁怕?”反问,语速短促,坚定。超然达观的气度和胸襟。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你的感悟。•“回首向来萧洒处”•既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风雨”当指:自然风雨政治风雨•“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风雨”“晴”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陶渊明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世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1)儒家入世思想(2)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经世致用积极入世关注社会民生出世、避世自然随性清静无为独善其身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随缘超然物外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的智者襟怀。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藐视祸难、旷达超脱总结归纳:归纳总结《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归纳总结旷达,是苏轼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一切侵扰。只要内心能有安与和的修养,那么荣辱毁誉就只能夺其外而不能乱其中了。●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己化到大自然中去,用自然规律来解脱人生苦恼。——豪放词特点探索研究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词特点情感内容:多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特征:大气磅礴气势雄壮写景特征:大处着笔、视野开阔气象恢宏抒情方式:慷慨激昂,多直抒胸臆,一泻千里•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背背他的这首《定风波》吧!•布置作业:•(1)背诵《定风波》。•(2)本专题的标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那么东坡词新在何处?•(3)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新”之所现类别前人词苏轼词风格题材情感格调……婉约豪放阴柔之美阳刚之美离愁别恨忧国忧民爱情、婚姻人生、社会谢谢指导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指导!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