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PublicServiceAdministration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沈晓课程介绍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课程内容主要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学的理论、方法在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有关概念,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在公共事业的具体领域中能熟练运用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等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1.温来成《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教材及参考书2.李正明《公共事业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教材及参考书5.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6.吴东明、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教材及参考书8.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孔昭林.《实用公共事业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第一节公共事业一、公共与公共利益(一)公共的概念《辞海》:“公”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汉语大辞典》:“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在古希腊词汇中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or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第一节公共事业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公共”(Public)意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第一节公共事业提供的)”。“公共”是相对于“私有”而言的,其表明了针对某一对象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人数。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凡是涉及到一个人以上的对象都属于“公共”的范畴。私相对于公,只是人群集合规模的大小。小的人群中的事第一节公共事业相对于大的人群中的事来说,属于私;反之,则属于公。同样,个人相对于群体来说,再大的事也属于私;而群体相对于个人来说,再小的事也属于公。所以,公私的概念只是人的集合状态或规模的状况,在这之外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指的只是一种个人第一节公共事业与集体的相对性。实际上,公私的边界是模糊的和无法确定的,需要更多地取决于“涉事者”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二)公共利益“利”在甲骨文中具有使用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采集自然果实或收割成熟的庄稼之义。第一节公共事业后来,演变为祭祀占卜意义上的“吉利”,即特定的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效果,又进一步引申出“好处”之意。“益”,即富裕之意。后来,由于“利”和“益”在指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意义中都有“好”这种相同之处,故形成“利益”一词。第一节公共事业《辞海》对利益的解释是好处。利益,就是主体所认为的、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具体的、物质的利益和抽象的精神的非物质利益两大类。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利益:《公共政策词典》将其界定为: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利益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林德布罗姆:“公共利益”并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而仅表示某些人看来对公众有利的事物。(某些人是多少人?)第一节公共事业阿尔弗莱德·弗得罗斯:公共利益既不是单个个人所欲求的利益的总和,也不是人类整体的利益,而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而生产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利益”可以界定为符合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意志,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利益。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利益的特征:公共利益的开放性或非排他性。公共利益不能排除单个人的享有机会,而应体现为社会共享性,因而既不是封闭的也不会专为某个人保留。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公共利益不是绝对的利益,而是比较性的相对利益。按照高低层次,公共第一节公共事业利益可分为国际性公共利益、全国性公共利益、地方(包括省市县乡)性公共利益和基层性(街道、社区、村)公共利益四大类。公共利益的层次性表明公共利益的种类繁杂、范围迥异,时常存在内在冲突。第一节公共事业二、公共需要(一)概念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利益。第一节公共事业孔昭林认为,就整个社会而言,公共需要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社会物资生产、文化生活和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必须由政府集中和组织社会职能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超级链接\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的关系.doc第一节公共事业包括以下含义:第一,公共需要是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个人需要或群体需要的总和或集合;第二,公共需要满足的是共同利益,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具有不可分割性。第一节公共事业(二)特点1.客观性:影响公共需要形成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人们的认识状况、文化传统、消费偏好、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等。2.社会性: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第一节公共事业3.多样性:由上面两个因素以及人们的需要共同决定了公共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节公共事业三、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也称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第一节公共事业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也就是说,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有学者将“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作为其特征。第一节公共事业非竞争性—指某一产品供某人消费之后,还可以由其他人消费,且他人消费不会降低该人对此物品消费所获得的效用。第一节公共事业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第一节公共事业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非排他性—指消费某一物品时,不能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第一节公共事业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如国防、外交、治安等。严格地说这是非排他性的表现。第一节公共事业(二)私人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三)准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不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且有较大的外部收益性,用于满足社会部分第一节公共事业人群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具有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如公园;把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如收费但不拥挤的高速公路。第一节公共事业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非竞争性竞争性排他性俱乐部产品有线电视、社会保障、自来水、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私人产品食品、高等教育、拥挤且收费的公路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国防、法律制度、义务教育拥挤性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公园、城市绿地、不收费但拥挤的公路第一节公共事业(四)公共物品的边界在现实社会中哪些产品是公共物品?哪些是准公共物品?如何确定?一是:物品本身的性质;二是:公共财政的能力;三是:人们(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第一节公共事业四是:人们的消费偏好;五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第一节公共事业四、公共事务(一)公共事务的概念物品是对客观状态的界定,事务是对物品形成的描述。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王乐夫)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周义程)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是指与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的各种事业和活动。(孔昭林)广义的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物和活动,如政治事物、经济事物、社会事物。狭义的是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超级链接\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区别与联系.doc第一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是指生产、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活动。(娄成武,P8)第一节公共事业(二)公共事务的特征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2.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第一节公共事业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3.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第一节公共事业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4.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因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第一节公共事业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三)公共事务的内容根据公共事务的性质可以分为:政治事务:主要包括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第一节公共事业完整、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等各项事务,具体表现为外交工作、国防工作、公安工作、国家安全工作、司法行政、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等。经济事务: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等事务,具体表现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第一节公共事业护市场功能和市场秩序,保持社会供需平衡,调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促经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一节公共事业社会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具体表现为对这些事业的宏观管理以及相关物品的生产、提供。第一节公共事业五、公共事业(一)事业的概念从通常意义来看,两种解释:一是指人的经营成就,《易·坤》:“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第一节公共事业二是指重要的工作,《荀子·君道》:“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从我国特定的情况来看,事业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企业相对的、由国家经办的事业单位或事业体制。第一节公共事业二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共事业。事业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行业性概念或行业集合性概念。用排除法表示,事业是指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社会活动领域。第一节公共事业用列举法表示,事业是指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人口等社会活动领域,其中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所谓“科教文卫”部门是其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领域。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超级链接\事业单位概念的演变.doc第一节公共事业(二)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杜会服务组织。—1998《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节公共事业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一节公共事业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