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章国际政治学科1.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己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1.关于知识的学习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1)经验主义的知识①含义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②内容经验主义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国际体系的主要历史发展;b.主权国家及其对外政策:c.国际冲突与战争;d.重要的跨国合作;e.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的现状与作用;f.国际经济互动关系的性质与作用。(2)概念与理论知识b.对于事实的外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者需要遵循的就是实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实事求是。作为真实的事实是否存在,有怎样的形式、过程与影响,作为文本的事实是否与真实相符,研究者都需要观察与证实,而不能依靠主观想像。c.对于事实的内在意义,由于不能进行客观观察,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因此原则上需要进行诠释。这种诠释的主要途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尽管这种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行为体的内在意图,但这种东西并不能与行为体的观念画等号。实际上,当行为体宣示自己的意图时,他们所说出来的只是想说的话。“宣示”这种行为本身,亦有内在意图。从总体上来讲,研究事实的内在意义是一种主观活动,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基于研究者的“背景知识”进行判断。这种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可能是经由推论,也可能只是想象。总之,国际关系事实既存在可以实证的一面,也存在不可以实证的一面。对于研究者来说,根据事实的属性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以诠释的方法研究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以实证方法处理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面,都是南辗北辙。(2)理论无论是进行实证研究还是诠释研究,从学理角度讲,都需要上升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互动现象,人们如果不能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化,就根本无法加以理解与解释。有了理论,人们对国际关系事实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界定,“解释”是一个关键术语。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把“解释”一词的含义区分为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意义的诠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刚好对应于两种不同的研究和由此而得出的不同的理论。①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理论,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人们通常认为是可以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这种理论产生于探求客观规律的过程之中。进行这样的研究,途径包括经验观察,也包括概念演绎。进行经验观察是为了描述现象之间的联系,以便发现规律。进行概念演绎是为了对规律进行解释,以便建立一套具有逻辑联系的命题。浏览学界有关理论含义的讨论,可以看到,有较多学者认为理论是对变量间关系或规律的解释。就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理论来说,现实主义阐释的权力政治引起国际冲突,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相互依赖导致国际合作,都属于因果性解释。②对于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面进行研究,即对意义进行诠释,所得到的理论是不能证实或证伪的。在这种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假定就是人的行为乃是其意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体现。要解释这样的意图,就必须联系历史和社会条件理解和解释相关的文本。以上所讲的两种研究途径和由此而产生的两类理论,是分别对应于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和不可以观察的一面的。由于国际关系事实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可以观察的一面,亦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因此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两种不同途径,解释规律与解释意义的两种不同理论,都是需要与必要的。3.怎样看待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式之争”?答:国际关系研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这种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方法选择等要素,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通常会采用不同的“途径”,并因而会导致各种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由于存在多个“范式”,因此在“范式”之间常常存在争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经常提到的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范式之争”。(1)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①传统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研究途径是所谓的“传统主义”。这种研究途径具有较浓厚的道德哲学色彩,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注重演绎推理,倾向于通过历史回溯和案例分析获得经验主义的知识积累,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定量的方法。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是坚持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尔。②行为主义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主义的研究途径受到了挑战。在国际关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辛格和罗西瑶等。这些学者谋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科学,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更严格、更复杂的途径,以期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强调的基本原则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相一致。其内涵具体说来,是指在分析经验事实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行为主义者相信可能存在一种有关国际关系的累积的科学,可以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复杂性、精确性和简洁性不断得到推进,并且使其预测力和解释力不断增强。③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之争行为主义兴起之后,曾经风行一时,但很快就受到了传统主义的反击。传统主义者怀疑有关未来的预测和把可能性分析用于人类事务的做法。对于定量分析方法,他们认为是“通过煞费苦心地统计分析来证明对有常识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论点”。传统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实证的标准行事,那国际关系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分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构成了国际关系学科在方法论领域的主要争论。尽管在美国学界定量分析似乎成为主流,但在欧洲|学界传统主义方法一直有重要地位。在争论中,双方都逐渐意识到谁都不可能垄断这个领域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称国际关系研究己进入了“后行为”时代。(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①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在途径上与行为主义是一致的,包括经验观察、科学实证、知识积累等要素。作为一种“范式”,实证主义有四个基本假定:a.科学是一个整体,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非自然科学领域,都应适用相同的方法;b.事实与价值是有区别的,在理论之间,事实是中性的;c.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有规律性,运用寻找自然规律的大体相同的方法,就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性;d.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依赖于对事实的检验。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现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②后实证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也一直存在着与实证方法相异甚至持批评立场的途径,即后实证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有几种新颖激进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就体现了这类途径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女性主义、规范理论、历史社会学等。这些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反对经验观察与事实验证,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不承认人的认识和理论可以与价值和社会影响相分离,强调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并且强调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不过,这些理论虽然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差异,实际上是方式完全不同的后实证主义。正如史密斯所说,它们联合起来,是基于它们共同拒绝的东西而不是它们共同接受的东西。③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发起的挑战,尽管形成了一种“范式之争”但这种争论是不对称的,因为这些激进的理论在建构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且,由于这些理论侧重于批判而很少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系统阐释,因此与主流理论(诸如现实主义与自由制度主义)还形不成真正对等的讨论。不过,这些体现后实证主义途径的理论对人的行为的意义的强调,对观念在国际互动中作用的强调,还是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大发展,正是在沿袭这种途径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具影响力的学科地位。(3)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①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性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按照经济学的假定,所有行为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人们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计算可能的代价和收益。基于这一假定,人们可以建立一种有关人类行为的模型。例如,在研究国际危机时,人们就可以应用博弈论设计各种模型。实际上,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通过分析行为体的目标寻求行为来解释其对外政策的任何一种实证方法,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别。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建构主义在解释国际关系时认为行为体在意识上相互影响的“主体间”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主体间结构使得物质世界产生了意义。这种主体间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诸如规范、认同、知识、文化等。这些观念性结构帮助确定了行为体的利益,利益又激发了行为。为了诠释行为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建构主义不希望采取假设演绎的方法,因为建构主义要诠释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③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三派:一派是强调国家间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另一派是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的自由主义;还有一派是强调观念建构与文化因素的建构主义。一、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