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省水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山西省农业厅省果业工作总站山西省是我国果品重要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山西水果产业要围绕“提质增效”的主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延伸优化产业链条、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果业已发展成为山西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一、山西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现状实施山西水果提质增效工程以来,我省水果面积略有增长、产量快速增长、果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快速提升、水果市场竞争力和出口量大幅提高,果业在繁荣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1、水果面积略有增长,产量快速增长截止2015年底,全省果园总面积达840.9万亩,比2010年增长了2.55%,创历史新高。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发展果园面积141.06万亩,累计淘汰老果园或非适宜区果园面积120.15万亩,累计净增果园20.9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880.5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43.55%。初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杏及特色水果五大优势栽培区,其中苹果主要集中在临猗、万荣、吉县、平陆、翼城、榆次等30个县(市、区),面积501万亩,产量547万吨;梨主要集中在盐湖、隰县、祁县、平遥、原平等20个县(市、区),面积142.7万亩,产量132.08万吨;葡萄主要集中在清徐、曲沃、稷山、永济等20个县(市、区),面积50.8万亩,产量51万吨;杏主要集中在阳高、大同、原平、永济等20个县(市、区),面积45.78万亩,产量17.03万吨;特色水果果园面积145.5万亩,产量149.2万吨。2、果品质量和效益快速提升全省果品质量明显提升,优果率比2010年的57%提高了9.5个百分点;果品平均售价略有提高,2015年达2.70元/公斤,比2010年提高了1.5%;果品总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达237.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45.77%,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006.8元(按2360万农业人口计算),比2010年增长了45.66%,约占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1%,果业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临猗县、万荣县、芮城县、隰县、平陆县、吉县等7大水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盐湖区、闻喜、稷山、翼城、尧都区、曲沃、祁县、平遥等20个水果基地县的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5%以上;涌现出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其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95%以上;涌现出一大批年果业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仅临猗县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果农户数就达到1.2万户),临猗县的种植大户吴忠定10亩苹果园年收入超过50万元,2014年入围全国“十佳农民”;临汾西山的隰县县城房地产开发商对果农卖房时可以零首付,充分说明了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明显作用。3、果品出口大幅增长2015年,我省水果出口达35.8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240.95%,创历史新高(含海关出口、边贸、转口贸易)。2014年出口额首资突破1亿美元,2015年达1.5亿美元(在我省报检出口),占我省2014年、2015年鲜活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成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全省出口注册果园数量达90个,面积约30万亩;出口注册水果种类有苹果、梨、桃、鲜枣、葡萄、樱桃、李子等7种;注册出口水果包装厂38个;已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南非、新家坡、泰国、韩国、俄罗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35个欧美发达国家、南美、非洲、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许可。4、初步形成水果产业链体系目前,山西果业已初步形成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及信息农资服务的产业链体系。2015年果品总贮藏能力达350万吨,其中恒温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达149.95万吨,土窑洞贮藏能力维持在200.05万吨。果品加工、销售企业约150家。有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1家,浓缩汁加工能力达26万吨,年出口量15至22万吨,占世界苹果浓缩汁贸易量的18%左右,全国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排名前5位的海升、恒兴、湖滨、国投中鲁、北京汇源均在我省建立分厂;有高平“厦普赛尔”黄梨汁、隰县天天饮料公司的“金梨汁”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15万吨;有太谷怡园酒庄、夏县格瑞特、乡宁戎子酒庄、山西中加石膏山冰葡萄4家知名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7800吨;有年销售过万吨果品销售公司35家,其中有果品进出口自营权的有4家。(二)全面推进水果提质增效工程省政府明确把水果提质增效工程作为山西农业七大产业振兴和翻番工程之一。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省级财政支农资金11000万元(2011年1000万元、2012年1000万元、2013年5000万元、2014年2000万元,2015年2000万元),累计带动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约1.78亿元。累计完成了提质增效工程381.36万亩,超计划任务150万亩的154.24%,其中新发展果园141.06万亩,改造中低产果园168万亩,标准化果园创建12万亩,示范带动了全省果业提质增效。1、实施了以临汾西山为重点的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五年来,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加强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建设,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3600万元,共建设优质水果示范基地13万亩,示范带动水果优势区新发展果园128.06万亩,共计新发展果园141.06万亩。临汾西山8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脉南端,海拔高,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果树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苹果优势产业区。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开展建设“西山百万亩水果基地”战略,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据统计临汾西山丘陵区新发展果园37.5万亩,2015年底临汾西山8县水果面积达132.59万亩,占临汾市水果总面积的62.9%。2、实施了山西省中低产果园改造项目五年来,以提高果园的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为核心,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共实施以间伐减密、树形改造为主的中低产果园改造示范园15万亩,示范带动改造中低产果园153万亩,全省共计改造中低产果园168万亩。运城市的苹果产业在全省位于第一,但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果园大多采用乔砧密植栽培方式,株行间枝条交接,通风透光不良,导致苹果着色差,品质下降。运城市将果树间伐作为一次推进苹果提质增效的“田间革命”,截止目前,运城以间伐减密为主的中低产果园改造面积累计达115多万亩,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32.86%。3、实施了水果标准园创建项目标准化果园建设是转变果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按照农业部“五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要求,五年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400万元,农业部标准园创建资金700万元,共完成标准化果园创建12万亩,示范带动山西水果标准化生产程度。4、重点推广应用了10项果树生产集成技术五年来共推广应用了果实套袋技术、果园生物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果园间伐改形技术、起垄覆盖集雨保墒技术、果园平衡施肥技术、果园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果园节水灌溉技术、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等10项集成技术,10项集成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次,有效提高了全省果树生产科技水平,促进全省水果生产提质增效。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果农技术素质省、市、县三级果业部门组织技术骨干,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五年来全省果业部门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25620余场次,培训果农达220余万人次。另外,苹果矮化栽培是国际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沃尔玛基金会邀请康奈尔大学与加州大学的教授在全球培训100万名农民,其中在中国以苹果矮密栽培为主要内容培训果农20万名。我省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取得联系,计划培训400名技术骨干,最终培训4万名果农,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利用科技进步来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工程。6、扩大宣传和推介,推动山西果品走出去三年来,全省各级果业部门先后组织果品销售企业、水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80家次,参加了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水果推介会、运城苹果俄罗斯圣彼得堡推介会、运城苹果黑河推介会、吉县苹果北京推介会、中国农产品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果蔬展览会、2015年运城水果北京推介会、2015年运城水果上海推介会等15场次,宣传推介山西果品,提高山西果品市场知名度,推动山西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三)存在的问题1、果园基础设施差,平均单产低据统计,我省仅有30%果园处于保浇地,70%果园处于旱地、坡地和山地,没有灌溉条件,抗旱能力差;果园投入严重不足,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下,90%的果园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低于全国水平的44.4%左右。山西省水果单产、优果率相对全国发达省份及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如与山西仅一河之隔的陕西省苹果平均亩产量约1474公斤,而山西的苹果平均亩产量只有1006.8公斤。2、产后环节发展滞后,增值份额小产后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产后增值空间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高。一是果品机械分级商品化处理、冷链运输体系发展滞后,如果品机械分级商品化处理能力极低,苹果先进生产国有99.7%的苹果经过机械化清洗、分级,投放市场,而我省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仅占总产量的1—2%;果品冷链运输能力几乎空白,使果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损耗率约25%)加大,同时也严重影响果品商品质量。二是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滞后,规模小,缺乏大品牌、名品牌,带动能力差,如我省目前具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的果品销售企业有7家,年部销售量约6万吨,占我省水果总产的0.68%。3、果园管理粗放,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一是果农技术素质不高,果园管理粗放,管理模式单一,以传统的乔砧密植生产模式为主,高效矮化密植模式、休闲采摘模式、农耕文化模式等现代集约化管理模式果园比例小,果业综合效益不高。二是缺乏在生产、产后处理、贮藏、流通、加工领域的科技成果,制约整个产业的科技进步。三是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技术人员流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二、山西水果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一)发展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土层深厚,土层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200—2950小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均温度日较差9—16℃;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510毫米,这是大自然赋予山西及山西人民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生产的果品个大、色艳、含糖量高、硬度大、品质优,是我国北方水果最佳栽培区域之一,是我国果品重要生产基地,是我国及世界苹果、梨、葡萄优势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有5个县被确定为全国梨生产重要基地县,20个县被确定为全国苹果生产重要基地县,特别是临汾西山的边山丘陵地区是我国及世界苹果最佳适宜栽培区之一。2、产业基础优势一是水果生产规模大。山西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是我国北方各种水果适宜栽培区,水果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认可,水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已发展成为我国果品重要生产基地。目前水果总面积840.9万亩,在全国排第7位,在中部6省排第1位;果品总产量为880.5万吨,在全国排第5位,在中部6省排第1位;我省苹果栽培面积501万亩,在全国排第2位,分别约占中国、世界苹果面积的15.6%和7%,梨栽培面积142.7万亩,在全国排第3位,在中部六省排第1位,分别占全国、世界梨面积的8.62%和5.34%,山西省已成为世界苹果、梨的主要生产地区之一。二是区域布局相对集中。目前,我省果业已初步形成以晋南丘陵区、吕梁山南麓边山丘陵区和晋中丘陵区为主的苹果优势栽培区、以晋中、忻州和晋南区域为主的梨优势栽培区、以大同盆地为主的杏优势栽培区、以中南部的清徐、曲沃、稷山、尧都区等县为主的葡萄优势栽培区和地方特色小水果优势栽培区。三是初步形成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350万吨的果品贮藏能力,有150家果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果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