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都江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课地位作用:初中以及高中学过的散文很多,大多文辞优美、情感丰富,而本篇散文的内容别具特色。《都江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都江堰的壮观,评价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还着意开掘了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李冰的人格魅力,鉴古知今,将读者带入一种思考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政治理想的深沉境界。这篇散文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知识的迁移上都能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说目标:根据本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人文精神的特征,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综合概括文本以及确立主题的能力,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表现李冰、写文化精神的方法以及带来的启示和反思。(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缘情写景,围绕这一显著的特点,我的教学重点制定如下:(1)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神的方法以及带来的启示和反思。这篇散文是一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有许多句子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透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将教学难点定为: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通过写都江堰来表达对李冰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三、说教法、学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教学中,我决定采用“语言品读法”、“发现感悟法”、“点拨法”、来教,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1、语言品读教学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朗读基础上的诵读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2、发现、感悟法:这是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引导学生由发现、体会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体会文中作者对人物所表露出的情感。3、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语句进行探讨分析。4、教师点拨法,对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四、说过程这篇课文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给大家谈一谈我教学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主要采取诵读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情感,确立出学习重点。主要采用“语言品读”“发现感悟”“点拨指导”等方法。(一)导入:从汶川大地震万物摧毁,而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都江堰却凭借其坚固的结构幸得保存,以此导入新课题(二)阅读概括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本文结构清晰,我采取让学生拟写小标题的方式,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对文段的分析概括是一个基本的能力要求,可以指导学生概括段落的方法:1、找关键句,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2、取舍法,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比如,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我引导学生找关键句。文章写都江堰,又写了长城,有的学生可能会把侧重点放在长城上,但文章开头一段明确写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写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都江堰的社会功用,抓住这个关键的句子就能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对第二部分的分析概括,我指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总结概括出都江堰江水的特点——强悍而又驯顺。对第三、四部分的分析概括,两个部分都写到李冰,学生可能难以概括,但是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作者对李冰的精神内涵的相关情感评价,第四部分主要写李冰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的方面,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标题内容:(板书)①都江堰社会功用②都江堰江水特点③李冰精魂④李冰影响(三)确立本课写作重点:在概括四层段落标题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确立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并说明原因。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体现在三四部分的对李冰人物精神内涵的探讨上,这是一般散文中先写景然后及人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具有用现代文化意识观2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的一般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第一课中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情感,确立出学习重点是李冰的精神内涵,第二课时让学生重点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发现感悟”和“合作探究”。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品味作者对李冰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那些作者对李冰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本文许多描写李冰的句子很难理解,鼓励学生尝试着去分析思考,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1、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文章中哪些句子能够展现作者的观点?李冰为什么能名垂千古?2、什么样的工程才是有价值的工程?什么样的政治家才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李冰这一人物形象在宏观上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第二环节:文本重点难点的探究本文的重点主要是对对李冰精神的赞扬和对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所以要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要品味那些透露着着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了解余秋雨通过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的特征。在这一部分有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让学生结合语境、主旨,紧扣关键词来理解。我找出以下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好理解,李冰的政治走向显然是为民造福,那么另一种判然相反的走向就很容易理解了。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长锸”代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指什么?由于句子比较难懂,学生可能会有理解上的误差,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问,并且鼓励学生自发的去向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些存在疑问的地方由老师引导共同解决,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与探讨可以加强了对李冰这一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4、通过文本的探究已经对李冰的精神内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概括李冰精神的内涵: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淡泊名利(板书)。第三环节:拓展延伸为了深刻理解李冰的精神内涵,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设计了为李冰写颁奖词的环节。假如李冰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之一,为其写一段颁奖词,来表达对李冰的敬仰。(围绕李冰的伟大功绩、李冰的精魂来组织语言,要求语言凝炼、文笔优美、重点突出、意义深刻,80字左右。)可以展示几个人物的颁奖词的范例格式让学生参考。四、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直观清晰地将本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文章脉络及大意李冰精神内涵①都江堰的社会功用②都江堰的江水特点贴近苍生③李冰精魂造福百姓④李冰影响淡泊名利总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概括能力,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确定主题的能力,能够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也通过对李冰这一历史人物精神内涵的探究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颁奖词参考:(例如:&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孟祥斌——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江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学生范例:@滔滔江边手握长锤,明明已逝千年,却仍指挥滔滔江水。都江堰不坍,精魂永在。他就是李冰,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他是都江堰的神话,他是人民心中的神。@一个可以与长城相媲美的神话,利国利民两千年;一个青城山下的郡守,功高万事传颂。服务百姓,贴近苍生,照亮天府之国。他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大哉,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