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随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形成从水体、土壤到大气的“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药门事件频发,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忧心忡忡。但在另一面,笔者发现一些标准要求较高的蔬菜基地从不用农药杀虫,而是一排排灯光灭虫驱虫,有点类似“飞蛾扑火”的景象。在施肥方面也从不用化肥,是采用当地的猪粪和鸡粪来提供蔬菜所需要的养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不但价格高几倍,而且供不应求,皆因为其品质优秀,吃起来特别的甜美。使用农药灭虫驱虫,对人类的伤害是永久性的。当农作物施用农药时,除了一部分飘到空气里,大部分药液洒落地面、渗入泥土。通过长期积累,使到土壤受污染后变成一块“药地”。新种作物在吸收土地营养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残留农药。而一些留在地面上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到池塘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源污染,对人类饮水和植物灌溉安全,都有较大影响。用物理灭虫驱虫,其实就是一些生物特性来设置“陷阱”,引诱其自投罗网。同样,也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克相生的原理,把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这种无公害生产的新思维,不但带给消费者健康保障,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把养殖粪便制作成有机肥代替化肥,也是生态种植富矿。中山每年产生的禽畜粪便数以几十万吨计,是制作有机肥的天然原料。引导养殖户走环保养殖之路,科学处理排泄物,在可以达到零污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笔销售有机肥的收入。在利用有机肥改良土质、配方测量、引进良种、采用新技术等方面,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帮助种植户提高亩产和品质,让更多的种菜人获得可观的收益。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种植就会获得数倍于施用农药化肥的效益。他们自然就不再使用农药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