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选自梭伦的两首诗材料一“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材料二“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2)从梭伦的自白中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2.材料一如图奖励耕织(砖画)商鞅铜方升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3.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4.下列选自《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材料一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1)结合材料一及学过的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2)你对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5.材料一下列是甘龙、杜挚对商鞅实行变法展开的一场争论。甘龙:“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材料二“自议新法,言不可行者,司马光也。”熙宁二年,保守分子唐介“数于安石争论”,“御史中丞吕海论安石过失十事”。“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1)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都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何在?变法最初都能推行的共同原因又是什么?(2)结合这两次变法的教训,我们有何启示?6.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材料二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7.材料一佩里来航“黑船事件”如图材料二日本使团出航“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如图材料三西乡隆盛(维新三杰)的老师曾公开说过“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1)材料一中的“黑船事件”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2)材料二中的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3)结合学过的史实,你怎样看待材料三这一说法?8.材料一: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材料二:……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1520年6月24日)(1)概括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这些改革观点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材料一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阿里的改革没有使埃及国家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看法你有何认识?10.材料一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马丁路德传》材料二-------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梁启超《谭嗣同传》(1)材料一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谭嗣同被逮指的是什么事件?(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我们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11.材料一:185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2.8万吨,同期的英国为228.5万吨,法国是40.6万吨,德国是20万吨。1860年时,俄国的铁产量达到29.8万吨,同期的英国则为388.8万吨,法国是89.8万吨,德国50万吨。----------------《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2)材料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12.材料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杨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材料三据统计,1860年-----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请回答:(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2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1分)(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2分)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分)13.材料一《佩里来航》材料二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在1年零10个月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两则材料是什么关系?日本明治政府是怎样发展本国经济的?有何影响?14.材料一材料二《康梁画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康有为、梁启超是如何解决材料一的问题的?有何历史意义?15.材料一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倭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什么?(2)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在哪里?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16.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战争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度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和约。材料二“黑船事件”:佩里船队叩关,日本开国如图(1)据此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2)俄国、日本两国的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相同影响?17.材料一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如图材料二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联邦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外,这就是所谓的“陶片放逐法”。材料三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1)“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如何?(2)“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3)结合材料三说明,梭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18.材料一“黑船事件”:佩里船队叩关,日本开国如图材料二时局图康有为图(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据此产生了哪些影响?19.阅读材料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