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的中国制造业朱森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3年3月31日,重庆引人深思■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存储技术与现实技术的发展■2012年11月11日淘宝网交易的火爆。淘宝和天猫隶属的阿里巴巴集团11月12日凌晨确认,双十一这天,天猫和淘宝的支付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如果用常见的点钞机来清点,需要耗费133天。2010年11月11日,淘宝网单日交易额9.36亿元。启示■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就总量和规模而言,我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一。■未来若干年内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十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保持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部分)产品名称2009年产量2010年产量2011年产量粗钢(万吨)572186269668388彩电(万台)9898.811830.012231.4微机(万台)18215.124584.532036.7程控交换机(万线)4152.53138.33034.0手机(万台)68193.499827.4113257.6汽车(万辆)1379.51826.51841.6发电设备(万千瓦)1199412264.213998.7金切机床(万台)58.667.786.0大中型拖拉机(万台)37.138.340.2国家统计局编《2012中国统计摘要》美国德国巴西印度英国《新工业革命》,《赛迪译丛》第44期,2010.10.29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压力■资源难以支撑■环境压力加大■用户需求提高■贸易抹茶频发■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挤压■运营费用增加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创新驱动生产型制造信息技术应用跟随模仿低端产品生产产业集聚粗放管理服务型制造两化深度融合自主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精益管理转型升级绿色智能融合服务超常绿色制造■产品——节能,节水,对环境友好■设计——便于维修、拆解、回收,轻量化■材料——对人体、环境无害,可降解,可回收■制造——制造工艺少无污染,制造过程少无废弃物,精确成型■包装——可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可降解■循环——废弃物和副产品成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再制造智能制造■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及一体化智能系统来完成产品制造整个过程。■智能制造系统在制造工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自度量自决策自适应自诊断自修复自学习服务型制造■随着产品的生产变成大批量定制方式,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服务性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也包括围绕产品生产的各类服务。由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由“前半生”到“全生命周期”,由局域到全球,由离线到在线,由被动到主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由产品到产品与服务的融合,由制造为主体到解决方案为主体,由满足功能要求到实现价值。融合型制造■学科——不同学科的交叉■工艺——多种工序、多种工艺的复合■技术——不同技术的融合,与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融合■材料——各种新材料的应用■系统——单元、系统、流程的融合集成■文化——智慧、情感需求、文化的融入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生产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信息技术智能化生产工具附加值功能可靠性超常态制造■巨系统制造——极大尺度、超重件和设备■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的零件和系统制造,MEMS■超常环境制造——极高(低)温、极高压、强能场、强能束■超精密——精度优于亚微米级、粗糙度优于几十纳米的超精密加工■超常成形工艺——无模、增量制造超常态制造是制造业水平的表征■超常制造是制造业面对用户所使用的装备朝着大容量、高参数发展,使用的工况条件朝着超常态变化的必然,是对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挑战。■超常态制造需向用户提供超乎常态的部件、设备,为此需要超乎常态的制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实现这些技术和工艺的装备。■超常制造是一国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的表征。美国的再工业化■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目的意在夺回美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优势。“再工业化”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而是以高新技术注入制造业,形成美国制造业的优势。■将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技术”打败“中国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4月22-27日周刊上刊登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文章,并专门推出了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利的特别报告。■美国未来雪茄杰里米▪里夫金著《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彼得▪马什著《新工业革命:消费者、全球化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终结》■美国克里斯▪安德森著《创客-新工业革命》保罗▪麦基利的三次革命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作坊流水线普遍应用数字化制造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生产定制分散生产18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21世纪初杰里米▪里夫金的三次革命说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密集的城市核心区、经济公寓、街区、摩天大楼、工厂蒸汽动力城郊大片地产、工业区电信技术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现存的大楼转变成为住房和微型发电厂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分布式定制生产时代批量工业制成品时代机械化大量生产时代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势)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零排放的交通方式【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