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培训材料福建省水利厅2018年3月目录一、关于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1二、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方法介绍.....................................23三、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填表说明.............................................29附件附件一:《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填表参考附录》附件二:《入河排污口现场调查手册》(培训材料及相关附表、附录和现场调查手册等材料从163邮箱下载,邮箱:FJRHPWK@163.com,密码:fjrhpwk123456)—1—一、关于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2——3——4——5—附件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落实河长制目标任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把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作为落实河长制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并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相衔接,明确各级河长监管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查清现状、分类整治、优化布局、健全长效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摸清入河(海)排污口现状情况,清理整顿各类违法设置的入河排污口,不断规范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实现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目标。二、工作原则(一)依法依规,明确责任。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各项入河排污口监管要求。各级水利部门是辖区内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的牵头部门,各级河长办按照管辖权限协调各级河长组织落实,加强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经信、海洋等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各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办)负责牵头组织落实辖区内城市市区、县城、镇区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的调查摸底工作。(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真实地摸清入河(海)排污口现状和问题。各级河长、普查办要组织对入河(海)排污口摸底调查,建—6—立台账,不留“死角”。各级水利部门、普查办应加强质量控制和成果审核,确保工作质量。(三)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在全面摸清现状基础上,重点查找在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分类施策,专项整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分类整改措施,明确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的路线图、时间表,制定整改方案,并纳入“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建立备案与督导等机制,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三、工作范围和重点行政区范围内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海域排放污水的全部排污口,以下统称为入河(海)排污口。以规模以上入河(海)排污口(日排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10万吨以上)为重点,规模以下入河(海)排污口同步调查。四、主要工作任务(一)全面摸清辖区内入河(海)排污口现状1、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水资源函【2017】218号)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和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的要求,查清入河(海)排污口数量、所在位置、排入水体、排放规模、排放物质、入河方式、废污水排放量等基本情况,梳理辖区入河排污口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入河排污口登记和审批执行情况(含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所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排污许可证等)以及台帐和统计工作、监督性监测、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等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入河排污口监管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2、各级普查办牵头,对规模以上市政入河(海)排污口分类抽测10%,分枯、丰水期监测。枯水期监测须在2018年5月底前完成,丰水期监测须在2018年9月底前完成。每期监测不少于1天,采样频次不少于3次,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监测指标包括污水量、CODCr、BOD5、氨氮、总氮、总磷和动植物油(具体技术规定由省普查办另行下发各地普查办)。—7—(二)查找入河排污口布局和监管中存在问题。重点查找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设置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以及位于不达标水功能区内和不符合相关布局规划或意见要求的入河排污口。梳理入河排污口监管方面存在的职责不明确、执法不到位、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三)全面清理违法违规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和综合整治计划,全面取缔位于饮用水水源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设置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开展布局不合理、审批不健全、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以及威胁饮用水安全等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的集中整改。(四)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台帐。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管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的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管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和规范化设置。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一)调查摸底。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各级水利部门牵头,各级河长办按照管辖权限协调各级河长,组织环保、农业、住建、经信等部门配合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各级普查办组织开展市政入河(海)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1、前期准备(1)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动员部署、业务培训的同时,收集重点调查清单,2018年3月10日前,省环保厅提供全省2016年度环境统计涉及污水排放单位名录(包括单位名单、所属行政区、排水量、排污去向等基本信息);省农业厅提供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名单(包括养殖场名录、所属行政区、存栏量);省住建厅提供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厂(场)名单(包括规模、所在行政区等);省水利厅提供取水许可单位名录。(2)省水利厅根据相关厅局提供资料,整理入河排污口重点调查清单,下发各市、县(市、区)水利部门。(3)省普查办根据相关厅局提供资料,整理入河(海)排污口普查初选名录,下发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普查办。—8—2、现场调查与监测(1)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牵头,河长办协调环保、农业、住建、经信等部门配合,逐条河道沿河排查,查清入河排污口现状,着力现场核查省里下发的入河排污口重点调查清单,归纳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同步开展“边查边改”,建立入河排污口台帐,填写《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调查表》《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入河排污口监测情况统计表》《入河污口现场情况调查汇总表》(附表1-5),通过拍照、录像等形式现场收集佐证资料,并按照调查摸底工作报告编写提纲(附件6)编写工作报告。于2018年4月20日前完成附表1,2018年5月10日前将调查摸底工作报告及调查成果表(附表2-5)报送设区市(含平潭)水利部门。各设区市(含平潭)水利部门负责审核汇总辖区内数据成果,编制调查摸底工作报告。并于2018年5月20日前,将调查摸底工作报告及调查成果表(附表2-5)报送省水利厅。(2)各县(市、区)普查办牵头开展清查和普查工作,查清市政入河(海)排污口现状,着力现场核查省里下发的入河(海)排污口普查初选名录,并负责组织或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对规模以上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按照普查技术要求开展监测,填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样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监测样表》(附表7、8),于2018年6月10日前(丰水期监测数据报送时间另行通知),报送各设区市(含平潭)普查办。各设区市(含平潭)普查办审核汇总附表7、8,并于2018年6月20日前,报送省普查办。3、成果上报。省水利厅联合省河长办、省普查办,共同审核汇总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河长办报送成果,形成全省入河排污口调查表及调查摸底工作报告,经审定后于2018年6月30日前报水利部。(二)规范整治1、省水利厅发布《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指导意见》、《福建省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规划》(以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9—及《福建省水功能区划》中的水功能区为单元),各设区市水利部门要制定辖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规划(以批复的市级水功能区划中的水功能区为单元),作为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整改措施的主要依据。2、针对违法设置、布局不合理、审批不到位、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按照以下原则分类整改。(1)限期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设置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2)集中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对2002年10月1日前(《水法》施行前)已建成的入河排污口,按分级管理权限进行登记。对2002年10月1日后建成的,未经主管部门的设置同意,但其建设项目环评已经主管部门审批的入河排污口,综合考虑环评审批结论进行评估,对符合要求的,按权限补办手续,纳入日常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治和规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可适当简化程序)。2002年10月1日以后建成的,未经主管部门的设置同意、其建设项目环评也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的入河排污口,责令拆除,恢复原状。(3)健全辖区入河排污口台帐,将入河排污口信息录入国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4)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检查、监测、通报、台帐等全过程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5)组织编制和实施辖区内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和整治方案,明确禁止和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范围,不断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6)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牵头,河长办协调环保、农业、住建、经信等部门配合,按上述要求分类提出整改措施,纳入“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并汇总形成整改方案报送设区市(含平潭)水利部门。各设区市(含平潭)水利部门于2018年8月5日前将辖区入河排污口整改方案报送省水利厅。省水利厅编写全省入河排污口整改方案,于2018年8月30日前上报水利部备案。—10—3、落实整改方案。各地要组织落实辖区内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整改清单,对查出的问题实行“整改销号”制度。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级应建立专门工作队伍,负责专项行动的统筹协调,及时向总河长和河长汇报,制定周密工作计划,发挥河段河长和河道专管员的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河长办、普查办、水利、环保和住建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设区市(含平潭)于2018年3月10日前,将专门工作队伍负责人及联络员名单报省水利厅。(二)落实目标责任。各级水利部门要组织各级河长办按照管辖权限把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和责任逐级、逐河、逐段分解落实到各级河长,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明确时间表、责任表。省河长办、省水利厅将各地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河长制工作考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水利工作责任目标考核。省普查办将对各级任务落实情况跟踪检查与考核。对按时保质完成专项行动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组织不力、成果不符合要求、瞒报漏报有关情况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强化督导检查。各设区市(含平潭)河长办、普查办、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县(市、区)专项行动的督导检查和质量管控,对进展滞缓的地区要紧盯紧跟,切实加强督察督办。建立月报告制度,每月5日前将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报省水利厅。省普查办、省水利厅组织业务培训,省河长办、省普查办、省水利厅联合有关部门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并结合河长制工作检查,每月对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实行随机抽查,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四)注重舆论监督。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加大对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的曝光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11—附表1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入河排污口名称排入水体河湖名称入河排污口类型□企业(工厂)入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