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菊建设科技第3期办园水体的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张庆费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袁峻峰上海师范大学水体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加公园的灵气和情趣,美化环境;同时,也有利于野生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城市自然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维持改造不够,我国90%以上的公园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OD、BOD、TN、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上海的公园水体面积普遍较小,大多不超过2O00m“,水体流动性差,排水设施不太完善,水体交换困难,并有大量底泥,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减少污染物质的排人、移出水体营养盐和其它污染物质、调节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充分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改善公园水体质量的关键。1从观念上强化公园水体的景观功能,加强水质管理只有真正从观念上加强公园水体的观赏功能保护,维护公园景观的整体性,严格实施水质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公园水体质量的改善。2建立公园水体质量标准和考核制度通过对上海8个公园14个水体水质的调查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一般的公园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其磷盐和氮盐的含量较高,高于自然湖泊水体,有的甚至比富营养化十分严重的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城市水体的营养盐水平高出几倍。因此,现有湖泊或地表水的富营养化评价标准难以准确评价公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应建立符合公园水体营养负荷特征的新指标体系。公园水体的功能与一般自然湖泊不同,景观功能尤为突出。而且,通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模拟,表明水体周围的景观构成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公园水体水质标准应考虑景观评价(见下图)。建议将水体质量纳人公园考核内容,从制度上确保公园水体质量。公公园水体水质考核指标体系系理理化指标标标富营养化评价指标标标景观评价指标标公园水体考核指标图3在景观水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具有水质保障系统目前,水体建设普遍以方便工程为出发点,不太考虑水体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割裂了建设和管理的内在联系,给水体水质的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应从源头着手,在景观水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将水质保障系统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水质的维护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4推广公园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综合技术体系污染物控制是公园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水体的治理可以用化学方法,使营养盐固定、沉淀,不进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化学防治的效果短暂,没有比较可行的固定方式,且常常引起二次污染,风险较大,不适宜在景观水体中广泛使用,只能作为应急措施;使用微生物降解,对积累的有机物质有一定效果,但微生物降解需消耗溶氧,降解后产生的无机营养盐正好被藻类吸收而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难以达到防治富营养化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应倡导以生态工程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4.1治理污染源,控制污染物质进人水体进行污水截排和达标排放,禁止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禽兽养殖场排泄物直接排人水体;控制面污染,在堤岸和临湖地带建立拦沙植被带,消灭裸露地表,利用生物拦截、过滤、吸附和净化,控制地表径流,滞留和减少泥沙及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对水体周围进行封闭式管理,在临水地带,减少乃至禁止翻耕土地,并保证一定距离的挡沙带,在栽种1年生植物,尤其是花卉时应考虑和重视水土流失,绿地尽量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残余物进入水体。一31·上泪建设科技第3期在水体旅游娱乐活动中,禁止游人向水体丢弃垃圾杂物,避免游艇等娱乐设施对水体的直接污染,及时捞取水体中的漂浮物和沉淀物。4.2优化水体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发挥以藻类为食饵的水生动物次级生产者的优势,选择对水体有较强净化作用的鱼类,以及周丛动物、底栖动物等水生动物,控制藻类数量;同时,借鉴天然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和演替规律,控制性恢复大型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水浮莲、红线草、苦草、马来眼子菜和金鱼藻等,以及一些水生蔬菜,吸收和富集营养盐,调控群落结构,兼顾资源利用与富营养化控制。尽量将各水体相连接,减少“断头”水体,并通过调水和换水,保证水体合适水位,加快水体交换,减少营养盐在水中的滞留时间,提高水体的更新和自净能力,建议以富营养化的水灌溉水体周围绿地。在流动水体中,氧气交换迅速,供给充足,水体有机物质能很快氧化分解,水藻得不到充分的有机养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同样,在公园水体中,增加氧气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结合园林造景,建筑喷泉和瀑布跌水;也可以利用气泵加气:在美化水体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水体中的氧气。4.3底泥的疏浚和控制当外部营养物质大量削减后,水底沉积物所积蓄的营养盐可能释放,成为不可忽视的内源。因此,应适时清淤和疏浚污染底泥,进行底泥氧化,或进行底泥覆盖封闭,隔离底泥和水体的交换。4.4利用土壤一植物系统,发挥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治理中的作用生物修复是以植物、动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的营养盐等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技术,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少,效果持久稳定,而且,也有较好的景观效果,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建立以土壤一植物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工程措施,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突出的优点。4.4.1水体边界的自然化处理改变水体与陆地植被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在理水设计建设中,驳岸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水陆交接面的处理不能纯粹从防洪和整齐划一角度出发,采用单纯的水泥堤坝形式,而应将其视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采用自然形式,推广软式稳定法,如森林公园的木桩式,确保生物从水生到陆地的连续生存和生态序列。4.4.2发挥湿地的作用,建立生物净化系统重建和恢复湖泊水体的自然群落结构,建立陆地和水体之间的生态系统,建造乔木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漂浮植物带,特别是利用湿地净化系统,保护和恢复芦苇、香蒲等沼泽植物群落。4.4.3利用岸沿的土壤一植物系统渗滤,降低营养盐负荷,净化水体。4.5通过诱发藻类的富集,进行工程集中去除在对水质和底泥全面监测基础上,选择藻类高发季节,通过添加营养盐等措施,多次诱发藻类生长,富集溶解的有机和营养物质。然后,选择机械或生物方法,集中去除水中的藻类和富集的营养盐。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水体中,藻类数量猛增,生态系统自然消减能力有限。应结合水面垃圾的捞除,进行人工捞除藻类,增加养分的移出,减少藻类分解对水体的污染。4,6化学防治采用化学方法可进行藻类清除和固定、沉淀营养物质,主要化学药品包括硫酸铜、石灰、二氧化氯和液氯稀释剂等。应用百草枯和革甘麟等除草剂,也可杀死藻类等有害水生植物,但化学防治费用高、效果短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一般只能用于应急,不宜大规模推广。(收稿日期:20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