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污泥处理乱象丛生专家拨开雾霾指点迷津据《经济参考报》消息,近日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上潜力巨大,投资有望达到600亿元。这对于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无疑是极大的利好,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却并不乐观。多位行业人士及专家表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法规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缺失,行业发展在缺乏引导性规范的情况下乱象丛生,存在技术造假、不实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等现象。那么,纷繁复杂的乱象背后,到底哪一种污泥处理办法真正适应我国国情和环保低碳要求?权威专家指出,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到污泥的处理处置之中,实现污泥处理低耗能、低成本、自动化、资源化,将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出路。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混乱“如今国内污泥处理市场很混乱,我在调研时感到很困惑。”近日,一位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说。事实上,名为“泥客庄主”的业内人士在其博客中也多次强调这个问题。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的典型事例和技术,他表示,如今国内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市场存在造假、夸大宣传和不正当竞争及成本过高等现象。“目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市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处理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致使污泥处理技术的造假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间。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延国也曾直言,“国内污泥处理乱象确实存在。”据悉,目前国内污泥处理利用的技术包括污泥的堆肥化处理技术、污泥的建材化技术、污泥的厌氧消化(制沼气)技术等多种。有业内人士举例称,就以污泥碳化这项在国外尚处于研发试用阶段的技术来说,现在国内号称拥有“自有技术”的厂商就有8个之多,但到中试水平的只有一两个。而对于一些大行其道的所谓新技术如厌氧技术等,目前实施这些技术的项目运行顺利的寥寥无几。有中科院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说,如今国内共有50多个采用厌氧消化技术的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但是有90%都没有正常运行。对于如今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现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固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伟用了四个字来概括—“乱象丛生”。“商业包装可以理解,但造假是万万不能容忍的。”王伟说道。有专家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国内并无专门针对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相关资质认定,这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很多之前做饼干的、做药片的企业也都来做污泥干化了。”一位专家透露说。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多种原因造成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混乱局面。首先是历史问题及相关政策问题。盘雨宏对《经济参考报》分析称,一方面,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当前市场发展的缺陷,由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重水轻泥的现象非常严重,污泥处置的发展相当滞后,基础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我国未建立起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体系,且缺少污泥的基础研究以及技术路线的科学分析,这导致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无规划、无统筹的现状。以环保部最近出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为例,有专家称:“说是技术指南,但是把市场上现有的所有技术不论好坏都罗列出来,谁都不得罪,这能叫指南吗?”其次是国内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标准规范的缺失“目前污泥的处理技术多种多样,谁都说自己的好,这些技术的处理效果是否属实?而业内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专家能将各种处置工艺的真实成本反映出来,没有建立技术指导标准,更没有指导价格标准。”一位名为“水硕鼠”的网友如是说。这种观点得到了多数专家的认同。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的标准规范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标准制定缺乏阶段性,尤其是缺乏过渡期的标准。尽管近年来制定了系列污泥泥质标准,但仍难以指导设计工作的开展和污泥最终处置的实践。“目前,最大问题是标准不健全并且实施不到位。”中科院某专家表示。“泥客庄主”称“检验一个环保技术的好坏非常简单。只要有每年的实际处理量和吨处理费这两个指标即可。这两个数据既非国家机密,也非个人隐私,在业界居然是顶级商业机密,不但公众无从知晓,就是从业者本身,也未必了解。这里面是否有猫腻?”另外,污泥处理技术也不成熟。专家表示,目前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处于一个早期的阶段,工艺技术并未能像污水处理那样规范,目前只有少部分技术是成熟的,绝大部分技术不成熟。并且在技术运用上,还存在脱离国情、对于国外技术盲目跟风的状况。建立良好机制是关键据悉,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形势也相当可谓严峻。“到现在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污泥还没有得到安全处置。”泥客庄主表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张韵在其论文中提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年,以新增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为75%以及污泥(含水率80%)占污水质量比例为0.6‰计算,“十二五”期间污泥产量将以246万立方米/年的速度递增。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数据显示,以含水率80%计,全国年污泥总产水量已经临近3000万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达到安全化的比例不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效率。针对“十二五”期间巨大的污泥处理市场,专家们普遍表示,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高效监管,建立相关的行业监督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等,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盘雨宏指出,要解决污泥处理处置中的系列问题,政府的高效监管是关键。政府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监控与社会宣传,在标准上应该注重体系的建立,同时应公开相应信息。另外,任何产业发展初期,奖惩手段的利用都较为高效,应尝试在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运用这一举措。“泥客庄主”也认为,解决我们环保业的问题要靠政策,是对人心的法律约束。一方面是要行政透明,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建立类似的行政透明机制。另一方面则是要建立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环保门槛必须提高,而提高门槛的最简单做法就是让已建成环保项目的运行受到监督。”最后,是要实现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信息公开,包括项目的处理量、处置量、处理费用以及污泥处置后的去向,让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同斌表示,信息公开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如何保证公开数据的真实性,这需要相关部门下工夫。陈同斌强调,还要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如今国内标准不健全且实施不到位,包括运行监管、工程设计等方面标准缺失。同时要加强监管,提高行业门槛,必须有些硬性指标,要有相应的资质评定,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技术和工程上要把好关。包括技术的选择、施工要求和运营上的监管,国家还需要有好的示范工程。应用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谈到污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出路,众多专家指出,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应用到污泥的处理处置之中,在保证“三化”的基本原则下,实现污泥处理低耗能、低成本、自动化、资源化,将成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大势所趋。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市政污泥的后处理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采用带机或离心机进行机械性脱水处理,市政污泥的固含量最高只能达到30%DS。若想进一步提高污泥固含量,只能采取热干化处理工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热能。而利用太阳能进行干化处理,只需少量辅助电能,操作费用极低。在进行太阳能干化处理时,污泥被输人温室干化车间,有规律地进行翻泥处理,最后作为干化颗粒输出,污泥体积可以缩减70%一80%,并且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运转费用大大降低。在此过程中,仅需要足够的土地面积和翻泥时间,而郊县污水处理厂一般都具备这两样条件。目前我国在利用新能源科学处理处置污泥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山东福航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环保部、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青岛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福航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依托国家高新技术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与热泵结合技术污泥干化成套设备。该污泥干化处理系统,真正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通过了国家建设部专家论证,开创了我国利用新能源处理处置污泥的新纪元。该系统包括温室部分、输送部分、通风部分、集热部分(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泵系统)、自动化控制部分以及有害气体收集和除臭等其他附属装置。其技术优势明显:一是采用多层架构设计,占地少,面积大,干化快;二是利用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三是耗能小,运行管理费用低,处理一吨污泥成本仅为20元左右;四是经干化处理后,污泥体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1/5,实现稳定化并保留其原有的再利用价值;五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灰尘产生量小;六是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七是系统透明程度高,环境协调性好;八是应用领域广泛,可广泛用于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煤炭、屠宰、味精、印染、制药、石油等多种行业的污泥处理处置。清洁能源无污染、可再生,不受地球资源短缺的影响,是目前最理想的能源,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我国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鼓励发展应用清洁能源,一大批像山东福航新能源环保科技这样的公司正在悄然发展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国固废处理和新能源应用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