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情境小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教相互作用)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2、研究内容1、五要素2、三过程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个体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等)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硬件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包括多种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题材设置教学环境等)、组织教学活动(如演讲讨论练习试验)、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提问答疑)、教学管理、调节教学过程等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及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A、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到50年代末)主要有弗洛伊德、程序教学、信息论等,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主要有布鲁纳课程改革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另外信息技术影响教学。目前美国新趋势:A从行为主义(S-R范式)转向认知心理学B学习观上从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转到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C从着重研究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的研究D从实验室纯理论转向对教育实际应用的研究E从狭隘零散的理论转向理论的完善整合。二、苏联概况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杰列夫,比桑代克早20多年。他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出版,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2、发展阶段(1918到30年代末)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隆斯基强调儿童个性统一;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统一的理论。3、奋力前进时期列维托夫等4、完善并形成自己特点时代(50年代到九十年代)特点: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多项研究,例如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形成“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方面形成“联想反射理论”与“学习的活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我国教心学的发展1、古代孔孟荀墨都有,学习动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学习过程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启发式的循循善诱的等。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3、潘菽196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讨论稿1980年正式出版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思维力更成熟。抽象思维占优势(2)认知活动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记忆想象能力迅速发展(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协调发展2、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1)目的更明确:自觉性增强(2)持久性明显发展:意志增强(3)精确性提高:能深入全面理解细节(4)概括性更强:逻辑思维占优势。3、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4、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情感特点:产生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性友谊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明朗。(2)高中生情感特点:个性化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5、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心里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是理想动机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敏感;是过渡时期。总之,不稳定,可塑性大、动荡时期。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理论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过程,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叫顺应。(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出生到成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2岁前)、前运算(2到7)、具体运算(7到11)和形式运算(11到16)等四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形成低级的行为图式前运算阶段(2—7)特点: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开始用语言或抽象的符号来代替经历过的事物。具体运算阶段(7、11)特点: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形式运算段(11—15)特点: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常违抗师长,不宜过多强制,应鼓励自己决定。(3)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B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经验)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智力的本质就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就是自我调节。2、皮亚杰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一)基本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的和高级的,后者以符号系统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工具论:物质生产的工具引起客体变化,精神生产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交往。22、心理发展观从低级机能向高级发展表现四个方面:随意机能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各机能之间不断变化重组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三点:源于社会文化发展,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言符号系统)发展;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基础是工具理论。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把外部形式的活动内化为内部活动。4、最近发展区在儿童现有水平和借助别人启发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上的作用:一是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二是创造者最近发展区。(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一个建构主义者,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由结构改变到新质的意识的系统的结果;强调活动,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不断探索,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有指导意义。另外还强烈的影响到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观点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前五种1、学习信任的阶段1.5岁以前(发展对他人信赖的人格)。2、成为自主者阶段1、5岁到4岁(喜欢自己动手,人格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阶段4到6岁(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到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到20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到24岁(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阶段24到50岁(获得充沛感,克服停滞感)。8、达到完善阶段50岁后(完善对绝望)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是第四阶段是勤奋对自卑感阶段,培育勤奋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赞赏以增强自信心。让缺乏信心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初中高中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时期,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职业,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确定合理的自我同一性,尊重学生。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下包括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智力、学习风格的差异。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智力与智力测验1、智力是聪明程度。我国认为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2、智力测验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内(一为奈)量表(比率智商)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比乘以100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智商平均数为00,标准差15,IQ=100+15×(体侧验分数-同龄组的平均分)/同龄组的标准差(二)、智力构成1、三元智力: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适应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中元成分(实现控制过程,执行过程)、操作成分(加工过程,非执行过程)、知识习得成分(用于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协同作用。2、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加德纳提出。七种智力包括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凭知觉判断距离、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认识自己选择生活方向的能力)(三)智力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和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指智商数量的差异。质的差异指个体构成成分的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差异。研究最多的是性别差异:(1)总体水平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男性比女性离散程度较大(2)从结构上看,男性视觉空间知觉能力优于女性,女性听觉优于男性,男性擅长抽象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四)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智商高成绩好,智力结构的差异影响成绩,如有的偏文,有的偏理。(五)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智力差异。包括分校(重点与非重点)分班、班内分组、跳留级等组织形式改革。分校目前大多已经取消。同质分班(按程度)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成绩;弊端是:低年级可行,容易使程度高的学生骄傲,程度相同的学生智力构成成分也可能不同。留级缺点:成绩不进步,伤害自尊心,同样的方法教他们只能继续失败。心理学家更支持在常规教学班中根据能力兴趣分组。小组中成绩好的可以为成绩差的提供榜样,比老师辅导有效。2、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现在好的教学方式比如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等。二、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习风格及其构成要素1、学习风格又叫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表现得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即学法)和学习倾向(情绪态度等)。那些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