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淡化发展现状世界上首个海水淡化工厂1954年建于美国德克萨斯州。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海水淡化技术得到了加速发展。目前,海水淡化已经形成了以多级闪蒸法(MSF)、低温多效蒸馏法(MED)和反渗透膜(RO)法为主要代表的工业化技术,今后一个时期仍将以这3项技术为主,但RO法的比重将变大。从地域上看,由于MSF法具有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单台设备日产水量已达4×104~5×104t)、适应于污染重的海湾水以及预处理费用低等优势,中东海湾地区仍将以MSF法为主,在其他地区则以RO法为首选,因为RO法的成本和能耗具有优势,并且技术也日渐成熟。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大型海水淡化厂多与大型发电站联合建设,已成为当前大型海水淡化装置的主要建设模式。水电联产可以利用电站的蒸汽和电力为海水淡化装置提供动力,从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总产量已达日均6348×104t。用于全球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以年20%~30%的增幅速度增长,2015年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预计将达564亿美元。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和万吨级示范工程,是完全独立掌握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受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产业政策影响,目前沿海地区拟建电厂项目几乎全部计划配套建设海水淡化装置。据天津海水淡化与利用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72套海水淡化装置,日产24×104t淡水;在建和待建56项工程。全部建成后,我国海水淡化可日产220×104t淡水,是过去18年的总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海水淡化产业正显现出蓬勃生机。二、新能源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与新能源技术相结合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如风能海水淡化,太阳能海水淡化,核能海水淡化,波浪能和潮汐能海水淡化等。美国、俄罗斯、印度等都在积极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技术;日本也正在开展对海水淡化的研究。我国在核能海水淡化方面也有发展,红沿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就是国内首个核电海水淡化系统,日产水量约1×104t,可满足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核电站与海水淡化系统的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核电站的运行与海水淡化的耗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