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水处理解决方案帖子创建时间:2015年01月30日15:21评论:0浏览:1341投稿我国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各个水系支流的污染情况都比干流严重。近岸地区人口众多或是工业聚集的干支流,污染尤其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危害:(1)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河流受到污染后,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逐渐减少,甚至发生珍稀水生动物的灭绝现象。严重污染使河流变得五颜六色,气味难闻,影响景观。(2)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沿流域的地区和城市,由于河流水质被污染,在饮用水源中已发现有机污染物2000余种,其中114种是具有或怀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另外水中的重金属和水中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还会导致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和流行,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危害极大。河流污染也可能会使水中可食用生物中毒,并且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工业化学品突然泄漏,造成河流污染事件,会影响较多人的生命安全。(3)经济损失:资源污染造成了农业、渔业、工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受污染农田面积达1000多万hm2,减产污染粮食120亿kg,因污染造成的各种鱼类死亡达4550万kg。中国科学院最新公布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原因:(1)废污水处理力度不够:污水处理率偏低。大量资料显示,全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1292万立方米,城市废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3.4%,与发达国家废水处理率80%~90%相比,我国废水处理率极低,才使得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造成江河水质的严重污染。(2)水土流失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用进入本世纪,我国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都翻了一番。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造成大量化肥、农药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入河道中,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3)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执法力度不够:一些地区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驱使,常常出现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损害环境的现象。而地区经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改变,工艺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物耗、能耗等指标居高不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是河流污染日益严重的内在原因。此外,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但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很难对排污大户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很普遍。治理方法简介1.污染源的控制技术点污染源主要是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水质远劣于地表水)。对点污染源的控制措施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并相应按各类废污水的排放标准排污。非点污染源也称面污染源,指较大范围内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等作用下造成的污染.其控制方法主要是,在各污染源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截留下来,从而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输送过程中进行溶解和扩散。城市河流周边地区绿地、道路、岸坡等不同源头的降雨径流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缓冲带、生态护岸等。2.污染河流水体治理技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3类方法.(1)物理方法Ⅰ曝气复氧: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由于微生物利用有机物分解耗氧,河内溶解氧降低才导致水质恶化。而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河流污染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河道中充入空气(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Ⅱ调水: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水质得到改善,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Ⅲ机械除藻: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采用机械除藻,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对有效降低内源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Ⅳ底泥疏浚: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应用形式有放水作业和带水作业两种。(2)化学方法化学治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等促进磷的沉淀(化学固磷)等.Ⅰ化学除藻: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会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具有致癌作用,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饮用水源地应禁止使用.Ⅱ絮凝沉淀: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对于控制河流内源磷负荷,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有一定效果.(3)生物-生态方法生物-生态法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造价低、耗能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Ⅰ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Ⅱ生物促生技术: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微生素等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Ⅲ生态修复技术①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明显效果,并且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只有重建并依靠优化的水生植物大面积的稳定存在,才能实现逐步恢复和提高河道水质的目的.②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机制,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③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④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系统是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由五部分组成:㈠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㈢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㈣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㈤无脊椎或脊椎动物。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过程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差异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类。⑤稳定塘技术:稳定塘技术是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将被污染的河水在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内经长时间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3.管理方面的措施:(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方法。(2)经济发展形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在北方地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尽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二是加强对老企业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三是采取″分散集团式″的产业布局原则;四是对耗水量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以此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3)加强科研:加强监测、评价、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科研开发,开展国内外交流。结合国情,引进国外先进的水环境恢复技术,通过生物技术与物理、化学手段的结合,充分利用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水环境恢复的进程。(4)建立统一的管理、价格体系:逐步形成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于一体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另外,还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无偿使用的局面和观念,明确水资源的产权,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逐步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应用市场机制,有偿使用环境容量。(5)提高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碧水蓝天再现,需要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各阶层人士热爱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6)完善河道控制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依法治水,严格实施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对河流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以法律形式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性质及在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必须逐步完善水污染控制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对于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极大危害的责任者要严格实施刑事惩处。不断修正和完善向河道中排放的废水标准,全面严格地贯彻和实施有关法规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