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3—199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7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3—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对麻风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2诊断原则根据麻风菌侵犯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和外周神经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皮肤损害组织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和/或皮损活检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麻风病。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3诊断标准及分型3.1诊断标准3.1.1慢性皮疹。3.1.2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3.1.3外周神经粗大。3.1.4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3.1.5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疑似病例:具备3.1.1,3.1.2,3.1.3任何两项。确诊病例:具备3.1.1,3.1.2,3.1.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3.1.4或3.1.5。查菌及活检方法见附录A。3.2分型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TRS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各型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见附录B。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4治疗原则为了迅速消除传染性、缩短疗程,防止耐药性和复发需要用多仲杀菌药物联合化疗(MDT,Multidrugtherapy),治疗方案见附录F。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部分患者在治疗的前、中后可出现免疫变化,临床上称麻风反应。对麻风反应及时予以抗炎症治疗,防止畸残,但不能停MDT。麻风反应的症状及处理见附录G。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5停药后监测、临床治愈标准和复发判定5.1停药后监测各型麻风在完成MDT疗程后,均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临床(包括附录D内容)和细菌检查;MB连续10年,PB5年。停药时应嘱患者在出现新皮损或原有皮损红肿、有外周神经疼痛或者麻木区扩大时应及早主动就诊,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出现了麻风反应或复发,并予以适当治疗。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5.2临床治愈(非活动)标准MB完成疗程后,在监测期内活动性症状(皮损红肿、外周神经粗大、疼痛)消失,细菌指数持续下降,至阴转后再每三个月查菌一次,即在6个月内连续三次阴性;PB治疗后活动性损害消失,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即可判为临床治愈。对临床不活动者仍应完成每年一次的2/7临床和细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麻风反应或复发。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5.3复发判定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病的活动性症状和/或皮损查菌又呈阳性(某部位皮损查菌又较停药时增加≥2+),或者皮损活检又重现特异性麻风病理改变时即为复发。当疑为复发时应核实服药是否规则,并应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见附录C),或与其他皮肤病鉴别。临床不活动的病例查菌阴转后又呈阳性时,必须认真核实前后查菌结果。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诊断复发须经省级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的检查,加以确认。如确为复发,应在重复MDT(MB重复三联,PB由二联改为三联)前做活检,并由指定实验室接种鼠足垫,以确定菌株是否对MDT中的某种药物耐药,然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在活检后应立即开始MDT,判断复发前后仅宜做一次活检。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6麻风畸残临床分级麻风患者在外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可出现相应部位皮肤麻木和肌肉麻庳,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分级见附录C。对所有麻风患者均应进行眼、面、手、足自我保护,以及受损神经相应部位肌肉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7防治管理为了早期发现病人,避免残疾发生,在各种体格检查中均应有检查麻风病的内容,即:在室内自然光线条件下,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麻木性皮疹和外周神经粗大等情况。如有可疑体征,应请皮肤科会诊。对可疑皮肤损害的边缘应刮取组织液,涂片做抗酸菌检查和/或做皮损的病理检查。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没有麻风专业机构的地/州和县应在防疫站内指定专人负责日常麻风防治工作(临床、细菌检查、组织活检、治疗、疗后监测以及接触者定期体检等),并向省或地/州上报流行病学统计、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并对患者家属/接触者在治疗和监测期应每年查体一次。我国的麻风防治指标见附录E。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8消毒方法麻风菌尚不能在体外培养,其生长活力低于结核菌,勿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污物可煮沸(30min)、曝晒(2h),常规消毒可与结核菌类似(用75%的酒精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1~2h),只要尽早发现病人,予以联合化疗,即可立即阻断传染。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赢。附录A麻风菌检查法及麻风病理标本的送检(补充件)A1查菌A1.1标本制备除常规部位如耳垂、眶上及颌下外,要在2~3块活动性皮损的边缘上取材,共5~6处;以75%酒精棉球擦拭皮肤后,用左手中指和食指将皮肤捏紧,使变苍白,右手持消毒手术刀,用刀尖切一长5mm,深2~3mm的切口,然后转持刀柄90°,来回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再均匀地按顺序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涂成直径5~7mm的薄膜。刮取时应注意防止带血;每切刮一部位后,均应将刀尖拭净并以酒精火焰消毒;每名病人应换一新刀片以避免交叉污染和感染;取完一名患者的标本后,应将载玻片的反面放在酒精火焰上来回晃动2~3次以固定之,然后标记病历号及取标本日期,放入玻片盒内,防潮、防尘、防日光,在三日内连同送检单送化验室做抗酸染色检查。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汉。A1.2抗酸染色A1.2.1在玻片涂膜上滴加石碳酸复红染液,置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出蒸气,稍停,再热;3/7反复三次,共历3~5min,清水缓缓冲洗;注意切勿使染液沸腾或干涸。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馱。A1.2.2加1%盐酸乙醇液脱色1/2~1min,至无红色脱落,再用流水缓缓冲洗;切勿直接冲涂膜处。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葦。A1.2.3用0.3%美蓝水溶液复染1~3min,然后流水自片端缓缓冲洗、晾干、镜检。A1.3细菌密度指数(BI)油镜(10×100倍)下检查,麻风菌呈鲜红色,背景呈浅蓝色。阴性涂膜至少查200个视野。每个涂膜中的菌量以细菌指数表示: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嬌。1+平均每100个视野有细菌1~10条至少检查100个视野2+平均每10个视野有细菌1~10条至少检查100个视野3+平均每1个视野有细菌1~10条至少检查50个视野4+平均每1个视野有细菌10~100条至少检查50个视野5+平均每1个视野有细菌100~1000条至少检查50个视野6+平均每1个视野有细菌1000条以上,有菌球。至少检查25个视野每名病人每次至少应选5个部位,各做1个涂膜。将5个涂膜所得的加号数的和除以5,即为该病人的细菌指数。A2病理标本检查麻风皮损的病理,对诊断分型、评价疗效和判愈都很重要。标本要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送当地的中心实验室(州、省级)做HE和抗酸法染色;实验室并应在一月内出报告。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钪。活检应选活动性损害的边缘高起部位,要在局部麻醉下无菌操作,避免挤压,沿皮纹切12mm×6mm,深达皮下脂肪组织的皮瓣,固定后附上送检单送至州、省级皮肤病防治所病理室。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琼。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可较好地保存组织的原有形态和麻风菌的抗酸性,配制方法: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100mL磷酸二氢钠(Na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2H(下标始)2(下标终)O)3.5g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鵬。磷酸氢二钠(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12H(下标始)2(下标终)O)6.5g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訝。蒸馏水900mL附录B麻风病的分型(补充件)为了便于在基层开展联合化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马德里(Madrid)或雷德里乔普林(Ridley-jopling)的麻风病分型法归纳为两型,即多菌型(MB,Multibacillaryleprosy)和少菌型(PB,Paucibacillaryleprosy)麻风: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戲。表B1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反应有差异,因而有不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根据细胞免疫力的强弱,麻风病可大致分为五个逐渐移行的类型: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镧。B1未定类型(Ⅰ)多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有1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感觉障碍,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涂片查菌常为阴性。组织病理:真皮内附件、血管、皮神经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在神经和立毛肌内有时可见少数麻风菌。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纰。B2结核样型(TT)4/7有一至数个斑疹、斑块或丘疹性损害,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有的皮损中心部位外观正常或有萎缩,表面干燥有鳞屑,可有毳毛脱落和闭汗,感觉消失,皮损附近的皮神经支可粗大;有1~2条外周神经干粗大、质硬。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侵及表皮基底层,外围密集淋巴细胞,其中心区可见郎罕氏细胞。皮肤附件和神经中看不到麻风菌。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减。B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皮损较少,分布不对称,多为红褐色或色素减退斑,可高出皮面,中央可有免疫性较强的“空白区”,边缘清楚,表面常粗糙有鳞屑,可触及皮损附近的皮神经,可有1~3条外周神经粗大压痛;大的皮损附近常有卫星样损害。皮损涂片麻风菌少或无。组织病理: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外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皮肤附件和神经内可见或无麻风菌。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B4中间界线类(BB)皮损多少不等,一般不对称,为斑疹、斑块或结节等多形性损害,常呈黄红或暗红等多种颜色。皮损中部常见免疫区,内缘清楚,外缘多不明显。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有感觉障碍,查菌阳性。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呈弥漫性分布,仅有少数淋巴细胞,无朗罕氏细胞;可部分累及神经,束膜呈层状,有中等数量的麻风菌(3~4+)。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聰櫻。B5界线类偏瘤型(BL)皮损较小,形态多样,较广泛,较对称,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有感觉障碍,有多条外周神经粗大,质较软,菌量较多。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及巨噬细胞肉芽肿,后者的细胞有的呈空泡化,间有淋巴细胞,神经柬膜呈层状,并有浸润;有较多的麻风菌(4~5+)。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摇饬。B6瘤型(LL)早期皮损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为红色或褐色或似有色素沉着的斑疹,常有弥慢性浸润,表面平滑有光泽,界限不清楚;晚期有斑块、结节或呈皱折状;神经粗大、质软。有对称性手足麻木,常规部位查菌多,可堆集成团。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很少,在HE染色中组织细胞呈泡沫状;神经束膜呈层状结构;麻风菌极多,呈团状(5~6+)。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鸶胶。附录C麻风复发与麻风反应的鉴别(补充件)在完成联合化疗后的监测期或其后,又出现了麻风的症状,即为复发。复发的临床体征:a.原有皮损范围扩大、变厚、边缘发红;b.原无皮损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损害;c.原查菌阴性部位又出现了麻风菌,或较在停药时某部位(损害)细菌增加≥2+,尤其是又出现了完整菌。细菌指数在复查时若有增加,必须对照病历认真核实;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輛埙。d.触摸原不痛的外周神经又有明显的疼痛。在完成MDT疗程后,可出现Ⅰ型麻风反应,往往误诊为复发,二者的特征见表CI:麻风反应与复发的鉴别:表C1续表C1附录D麻风病的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临床分级5/7(补充件)D1神经损害检查形态检查:按顺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