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篇:环境保护概论第1章环境概述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及其组成、环境问题、环境与健康等有关知识。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为环境概念、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难点为环境的自净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时数:2课时环境的含义板书环境质量与容量环境及其组成环境分类环境的特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概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致病的特点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与疾病教学内容1.1环境及其组成1.1.1环境的涵义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对于环境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也就是说,环境是指人类(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交互关系的总和,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1.2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1.1.2.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1.1.2.2环境质量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人们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1.1.2.3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1.3环境的分类根据环境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及环境的功能,可以将人类环境区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1.1.3.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自然因素的总体。如果从环境要素来考虑,可再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等;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在人类出现之前,已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环境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人类不仅有目的地利用它,还在利用过程中不断影响和改造它。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其影响和改造的程度,又可分为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1)原生自然环境是指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和演变的区域。如极地、高山、人迹罕至的沙漠和冻工区、原始森林、大洋中心地区等。这些区域,目前尚未受到人类影响,景观面貌基本上保持原始状态。(2)次生自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发展活动影响,原来的面貌和环境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的区域。如次生林、天然牧场等。1.1.3.2生态环境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和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即生态因素)的总和称为生态环境。光、热、水、空气、土壤等都是生态因素。各个生态因素并非孤立地、单独地对生物发生作用,而是共同综合在一起对生物产生影响。也就是说,生态环境是生物或其群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由于各地区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如:森林、草原、海洋),这也正是地球上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1.3.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以及所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构成的总和。1.1.4环境的特性1.1.4.1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地区或任一生态因素,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地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某一环境要素恶化,也会通过物质循环影响其他环境要素发生改变。因此,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地域边界的;在环境问题上,全球是一个整体,命运相联,休戚与共。1.1.4.2有限性宇宙空间无限,但人类生存的空间以及资源、环境对污染的忍耐能力等都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脆弱的,是容易遭到破坏的。1.1.4.3不可逆性环境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个过程。前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后一过程变化的结果也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它原来的状态。因此,要消除环境破坏的后果,需要很长的时间。1.1.4.4潜在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火灾,农药厂事故等)可以很快观察到后果外,环境破坏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1.1.4.5放大性局部或某一方面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的危害或灾害,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会明显放大。1.1.4.6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环境自净按发生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1.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其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对环境起着改善和美化的作用;有些是消极的,对环境起着退化和破坏的作用。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从某些方面(例如严酷的自然灾害)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2.1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引起环境恶化的原因,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1.2.1.1原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它的产生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不受或较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活动、台风、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这类灾难危害剧烈。1.2.1.2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原生和次生两类环境问题只是相对的。它们常常相互影响,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1.2.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环境的运动,一方面有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的客观性质和人类的主观要求、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目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以某种形式反作用于人类,从而人类与环境间就以物质、能量、信息联结起来,形成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当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时,就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问题。1.2.3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1.2.4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目前国际社会最关心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害有毒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及贫困问题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带来的能源、资源、饮水、住房、灾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是由于经济的盲目发展、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破坏。1.3环境与健康1.3.1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人体与环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家们分析了空气、海水、河水、岩石、土壤、蔬菜、肉类和人体的血液、肌肉及各器官的化学元素含量,发现人体血液和地壳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具有相关性。例如,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由此看出化学元素是把人体和环境联系起来的基础。1.3.2环境污染致病的特点环境异变导致人体患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3.2.1作用时间长在污染场地工作的人员和该区域生活的人群,长时间接触污染物质,呼吸污染的空气,饮用污染的水,食用污染的食品,就会长期遭受其害。1.3.2.2影响范围广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如某工厂的污染可影响到周围的居民区;一个城市的污染源可影响一个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污染物还可以迁移到较远的地区,如放射性尘埃等。1.3.2.3作用机理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大气、水体等的扩散、稀释,一般浓度很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可通过理化和生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富集而单独产生危害,也可联合产生危害。1.3.2.4多途径进入体内大气中的污染物一般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产生毒害。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消化系统危害人体。有些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汗腺、毛孔或皮肤伤口被人体吸收。如汞、砷、苯、有机磷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1.3.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等作用。1.3.3.1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常发生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外界气象条件突变、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有毒气体或液体泄露等,会引起人群的急性中毒。1.3.3.2慢性中毒人体长期连续地摄入低浓度污染物质,会导致慢性中毒。1.3.3.3致畸作用致畸作用是指环境污染物在母体怀孕期内,影响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作用。1.3.3.4致癌作用致癌作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一般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引发阶段,即在致癌物作用下引发细胞基因突变。二是促长阶段,主要是突变细胞改变了遗传信息的表达,致使突变细胞和癌变细胞增殖成为肿瘤。1.3.4环境与疾病1.3.4.1地方病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地方病主要是由于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了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的现象,某些元素相对过剩,某些元素相对不足,使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过量或过少,使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引发的某些疾病,又称地球化学性疾病。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1.3.4.2公害病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为公害病。公害病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且具有法律意义,须经严格鉴定和国家法律正式认可。公害对人群的危害极为广泛,公害病有以下特征。(1)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患。(2)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很复杂的,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有单因素作用或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污染源往往同时存在多个,污染源的数量及其排放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同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之间一般具有相关关系,确凿的因果关系则往往不易证实。(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十几年或几十年)陆续发病的特征,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型的疾病,使大量人群在短期内发病。(4)公害病是新病种,有些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因而也缺乏特效疗法。小结:本章重点讲述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环境现状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后作业:1.什么是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可分为哪几大类?分别予以简述。2.什么是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二者有何区别?3.环境有哪些特性?针对环境的特性,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什么提高?4.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5.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6.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7.环境污染致病的特点是什么?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哪些?8.环境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