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论语》专题课件(共66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论语•第一节:孔子生平与著作•第二节:礼•第三节:仁•第四节:学与乐•第五节:权与中庸孔子的生平与著作1·孔子的时代孔子向往之过去:传统的周朝礼乐文明孔子生活之现实:传统的秩序礼崩乐坏孔子展望之未来:重建传统的礼乐秩序·孔子的文化个性与人格魅力孔子的文化个性:珍惜传承,因时变通近承鲁宋、远绍殷周•宋国:•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成语•《礼记·表记》:殷人尚神。•鲁国:周公儿子伯禽封地。•殷:商朝;周:周公。•殷商迁往宋国•中国的巴比伦之囚: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国首次攻陷耶路撒冷,前586年,再次攻陷耶路撒冷,俘虏万余名犹太民族精英(包括王室要员、圣殿祭司、技工、歌手等)。前538年,波斯灭新巴比伦,准许犹太人返乡。•从苦难之中,古老的犹太文明获得了再生。论语的历史启示我们这个世界的最伟大的智慧似乎都与苦难(人文智慧)和担忧(科学)相关,而不是和征服者的得意与自豪相关。智慧出自这样的哀歌:犹太人,我为你哭泣;而不是出自这样的雄壮声音:犹太人,我为你自豪。解除人的忧虑,很自然地成为了孔子思想的主题。“仁者不忧”是儒学的最高人格象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28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孔子的思想主题是: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兼备“仁、智、勇”三种品德。后代儒家,宋代理学以仁德见长;仁德明代心学以勇德见长;气节乾嘉考据以智德见长;不蔽自其狭义言之,德性可分为智仁勇三者。自其广义言之,仁者可兼赅三者。“仁”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德性,细分为三:(1)仁:侧隐之心(情)(2)智:不蔽之心(3)勇:不惧之心孔子的生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论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问题: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重大影响的人物?其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何在?第二节:礼1。礼的文化意义2。孔子对礼的态度3。礼的现代意义总目录文化是一种表征(行为)表象(如礼仪)表征密码(如规矩)礼:人群有诞生日,个体没有。Menhavebirthdays,butmandoesnot.诞生日是符号,纪念性的。个体的生日亦是符号。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体。Becominghumanisbecomingindividual.所谓个体,有“自己”,已也有很多层次:物欲性之已,道德性之已,等等。所谓提升境界,就是“自已”的境界。这也是他人不能替代的。礼(礼仪、规矩)是人类的符号行为,是群体为使人们成为个体而化生的产物。群体与个体在礼之中是统一的。这与法制纪律有所不同。《论语》中很看重“已”。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4。行己有耻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7。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已:指“修已”,不是修别人。别人只能影响,由别人成为“已”,自觉地修养“自己”,才能完成道德与社会的事业。修已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诸已(积极的);另一是克已(消极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论语》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仁•仁•仁有多个层次,是个复杂开放的范畴。•复杂,指多层次。•开放,指后代人可以将自己的解释加进去。视域的融合。仁:(1)同情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2)由同情别人出发,修养自己,凝炼品性。(3)由对人的同情上升为对于宇宙的理解与同情。人(他人)---已(自己)----宇宙(天地)自己是枢纽,是中介,是“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以上的仁德(形而下的仁)很易理解,以下的(形而上的仁)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7第四节:学与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第四节:学与乐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一章第四节:学与乐3·下学而上达第一章第四节:学与乐4·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宋明理学家五。权与中庸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9:30随心所欲(权也)不逾矩。注:可与,指人们同做一件事,人-人交往。李泽厚译:可与共道:可以走同一条路。可与立:可以坚持同样的原则性。可与共权:有同样的灵活性。李泽厚:“经”与“权”是孔学一大问题,我以为译为“原则性”与“灵活性”最贴切,……如何掌握此二者,就是所谓“领导的艺术”、“做人的艺术”,也即老子讲的“道”,完全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权”与个体性相关,它是个体的自由性、自主性的实践和显现。权者,反经而善者也。《孟子·赵歧注》常谓之经,变谓之权,权其常经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韩诗外传》程子注: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术皆非也。权只是经也。朱子: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辩。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与,平声。援,音爰。淳于,姓;髡,名;齐之辩士。授,与也。受,取也。古礼,男女不亲授受,以远别也。援,救之也。权,称锤也,称物轻重而往来以取中者也。权而得中,是乃礼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当从权以援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捄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则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己守道,所以济时;枉道殉人,徒为失己。今日似更应注意此种重视个体性、灵活性亦即主动性的儒学方面,而与宋明理学相区别。《论语今读》第237页。『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小信也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钱逊,《论语浅解》:孔子不要求人们只有一个模式。这是“权”的体现。『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中庸真诠中庸,无过不及,恰好是捍卫“已”的本真存在。“已”不是理念,不是希腊数学上的绝对圆形,而是人凭着自身的良知,在人类历史经验的帮助下,去真正认识自已的一个动态过程。『⒍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16』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时中”小注:(1)唯变所适,时指情境。(2)时,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时中。历史意识。(3)忧患意识。“中”而不偏一端,端是危险的。『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吾与点也”出自《论语·先进篇》第26章。原文如下: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读bi四声)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冉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意为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意:至于说)礼乐,以俟君子。」「赤(公西华),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诸侯会见),端章甫(礼服),愿为小相(赞礼之人)焉。」「点(曾皙),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子路)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按,这一句话意义不易解)「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褒词)」为何子路受批评?程子曰:子路只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三子:狂者。程子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同上文”,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孔子总结:1。孔子的影响a.教育家。在先前的官学崩溃之后,建立了新的私学模式。后代的书院。b思想家。提出了解决某些人生问题的大思路。这些问题具有普遍的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孔子孔子的问题:仁与礼:如何将外在的社会秩序(礼)与内在的道德情感(仁)统一起来。A.学与乐的关系:将对于外在秩序的学习与人们内在的主观欲求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乐”。C。如何将对社会的愤激批判与有效的社会改造措施结合起来。中庸之道,时中。D。如何将先民的生存智慧与人类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调和起来。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