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力涂白松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中。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例如语言、文字、出版,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等传播信息的各种媒介载体,以及这些媒体所运载的科学技术、哲理睿智、诗思和艺术等等,凡是可以称为精神生产成果的知识产品,都只能在传播中生存,在交流中发展。离开传播,离开交流(双向的互动的传播),知识就形同泥塑的神像,既变不成什么力量,也没有鲜活的生命。一部从来没有人阅读的书,或一份从来没有人阅读的报纸,不能想像它们有什么生命活力。所以,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中国近代报刊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图书为标志的知识文化状态,突出了媒介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开辟了一个传媒时代。如今,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大众传媒,尤其是报纸、电视等媒体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一名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白天上班首先要翻阅摆在桌面的一叠报纸、杂志,从上面了解上级党委、政府最新的工作动向、了解国内国际及本地的主要新闻,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同时阅读一些报纸、杂志上自己喜爱的文章以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也从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晚上还要看上两三个小时的电视节目,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有时还要上一两个小时的互联网,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必要的信息。所以每天24小时,一个党政干部起码要有5-6个小时在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可见媒介之重要。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公民,在一天的忙碌之后,也需要在一些轻松的节目和娱乐中得到松驰和满足。就拿报刊而言,对这种满足的需求使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有统一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50万份,湖北的《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00万份,北京的《啄木鸟》达175万份,这些巨大的发行量标志着这些通俗文学有庞大的支持群体。为什么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想有以下几种答案:一是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二是媒介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三是媒介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四是媒介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五是媒介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充分体现了大众传媒对现代人的“有用性”。实际上媒介提供的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力量,对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的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委、政府平时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这些媒介,传达上级的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句话叫“舆论先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媒介的宣传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达到动员和组织社会大众力量的作用,达到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作用。媒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大众传媒在形成信息环境,形成舆论氛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一是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舆论优势;二是党管理的大众传媒具有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登堂入室。信息地发布是党委管理的专业媒介组织,比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更能得到人们的信赖。同时它能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信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目的特点,并且能够直达受众。例如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头题新闻、专题报道等,它具有强化效应。一方面,从题材的选择来看,所报道的“兴奋点”常常都是社会关注程度极高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从报道所占据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位置及分量来看,本身也构成一种信息,向读者提示和强调其重要性和显著性,引发读者产生足够的注意力。同样的新闻事件,采用了这种报道方式,其新闻价值更容易得到拓展,其传播效果更容易得到强化。同时,它具有集束效应。报道将“大”和“专”对接在一起,实现了报道的厚度与深度的统一。一方面是信息容量的“大”,汇集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资源,详尽披露有关新闻事件的多种资讯,使报道更为真实、客观、全面;另一方面是信息指向的“专”,所有的信息都着力于一个焦点,使报道更加深入、透彻、权威。这些特点都使得大众传媒在形成信息环境,组织社会大众中具有强大的力量。三、大众传媒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文化趣味。江泽民同志曾要求我们的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党主管报纸、电视等媒体,必须考虑他的社会效果,考虑在群众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代表党委、政府说话,代表群众说话,传播的内容具有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力图把媒体办成快速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群众喜爱的百科全书,并且有雅俗共赏,细水长流的特点。就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来说,它们除传播新闻外,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着专门学校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们能把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介绍某种知识。特点是当社会上正在就某个问题形成舆论时,我们的媒体能及时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他们需要的背景知识及其它有关的知识。作为党的新闻媒介,还担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进行道德风尚、文明行为教育的任务。它常常通过真实感人的正面典型的宣传,或者通过发人深思、引人愤慨的反面典型报道,对社会舆论起到警醒作用,对人们的正义起触发作用,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当然,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四、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并与大众文化共同成长。大众文化是社会流行趣味和现代媒体的传播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大众文化与媒体同在,与媒介共同成长。大众文化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它最特殊的特点是易于媒体传播,它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生命源于传播过程。如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音像文化、摇滚文化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大众文化在现今时代被大大渲染了其娱乐功能和消遣功能,加上人们欲望的膨胀和它无处不在的商业性,使得所有的文化资源都有可能被大众文化形态纳入市场,在大众传媒新的包装挖掘之后变为文化消费品。这一巨大解构力和浸染力使得严肃文化和经典作品也被演绎为大众文化,并成为畅销和流行之作。又如在群众中流行的关于名人轶事、足球比赛、家庭装修、流行服装等社会流行趣味,便是我们所办的报纸文艺副刊、电视综艺节目、广告宣传的主要内容,我们媒介传播的这些内容与社会流行趣味吻合好了,就互相推动,使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有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群,同时也进一步引导了时尚、引导了消费,推动了这种大众文化的形成。五、不同的传播方式形成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媒介方式用周围聚集着不同的读者、听众、观众等,这是大众传媒的又一特点。如我们所办的党报,他的固定读者群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他们每天一到办公室,就要翻阅从中央、省、市、县的报纸,以了解上级的大政方针和工作动向,这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而电视则是最受普通老百姓喜爱的媒体,因而拥有最多的观众。当然,这些人群中也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锁定不同的频道。这里面,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又能将视听觉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所以电视的观众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以及贫困阶层)。而青年人则更爱互联网,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他们开阔了视野,为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新的思想。尤其是在目前国情下,伴随着每一次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的推行贯彻,社会分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带来了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在频繁向确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变动中,除了确实无所适从的人外,在部分人找到了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即将自己“定了位”,也就有了这一阶层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所谓的“白领”、“中产”、“失业者群体”等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集中在经济状况或经济能力的划分上,而对变动社会更有影响力的应该是思想的划分。与此同时,当我国的新闻媒介仍然是从属于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负有“宣传、教化、引导”责任的时候,面对新形势下的受众,要有新的传播方式方法,也就必然要从新认识受众,从新认识受众思想,从而获得不同的受众群体。六、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与其他监督形式如法律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等相比,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一是公开揭露功能。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将监督内容直接地、客观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任凭民议公断,透明度极高。而其他监督形式则总有一定的封闭性,主要通过固定的内部渠道、固定的动作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相比之下,公开揭露是大众传媒最具个性魅力而又不可替代的功能所在。二是迅速传播功能。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凭借卫星电视、手提电话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舆论监督的力度更大,影响更广。其主要特点,一是传播速度神速;二是传播范围广泛,万里之外发生的事件瞬息之间就能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三是超级监督功能。所谓“超级”,是指舆论监督兼有其他监督形式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其自身独有的功能又为其他监督形式所不具备。具体讲,在监督对象上,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各级机关、基层干部,无所不包,都被舆论列入扫描的对象;在监督手段上,明察暗访、偷拍实录、正面交锋、公开曝光,应有尽有;在监督效力上,舆论监督看似无强制力,却胜似强制力,一次曝光的震慑力和制约力要比作数个决定、发数次通报大得多,社会效果要好得多。四是精神制约功能。舆论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大众传媒就监督内容进行评价,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来实现对监督对象的制约。监督对象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或在媒体曝光后这样重视,那样重视,其原因并非完全出自于对法律的害怕,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舆论曝光的畏惧。因此,大众传媒的这些独特功能,使之成为监督社会运行、规范人们行为的强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