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神话:关于神的故事。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分类根据:以音乐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的流传1.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教育课本。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赞美或讥讽抨击。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邶风新台》《墙有茨》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相鼠》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邶风击鼓》《君子于役》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苦:《东山》《采薇》《鸨羽》不满剥削现象:《魏风伐檀》《硕鼠》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抱怨劳逸不均:《邶风北门》《小雅北山》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小雅正月》《节南山》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隰有苌楚》士人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悲叹西周沦亡:《王风黍离》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爱慕:《召南摽有梅》焦急待嫁《郑风褰裳》温文典雅:《邶风静女》《关雎》《陈风月出》表现相思《秦风蒹葭》,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抒写婚姻生活:《周南桃夭》《整风女曰鸡鸣》歌唱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谷风》《氓》史诗——周人5篇史诗最为着名《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等《七月》最为着名的农事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依照时间顺序按月歌唱,平铺直叙。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芣苢》《十亩之间》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唤同伴踏歌归去的情景。《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比:比喻,《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如《关雎》《桃夭》等。3.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第三章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维护正统等思想,语言准确简明。《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1.文学性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场面生动、细节传神。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气势丰沛。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策》中的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2.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3.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着作。《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兼爱、非攻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口语化。《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孟子》——孟子,名轲。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艺术特色:雄辩色彩,理直气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庄子,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合称“老庄”。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束,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艺术特点: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长于比喻少用寓言。《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喜刑名法术之学”。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着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第四章屈原和楚辞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楚辞与赋的区别: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楚辞使用楚地方言。楚辞的文体: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特点:1.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2.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屈原及其创作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1.“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艺术特点:1.激情浓烈、想象奇幻。.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着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4.结构、语言特点。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九歌》:共11篇作品,《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艺术特色:1.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神灵人格化。2.抒写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浓浓人间情味。3.境界凄清幽眇,奇特瑰丽、色彩斑斓。《九章》:共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特色:直抒胸臆,激情倾泻;平实朴素。《天问》——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一百多个问题。《招魂》: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结构精密完美,长于铺排描摹。宋玉——《九辩》,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九辩》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艺术特色:1.铺排描摹,意境圆融。2.描写细致入微。3.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第二编秦汉文学(考试比重20%)第一章秦汉散文秦代短暂,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西汉初期贾谊,西汉中后期刘向,东汉前期王充,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吕氏春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着作。文章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最大成就在于它的寓言故事。李斯:因韩人郑国伟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